证名。又称背伛偻、大偻。指曲背俯身、脊椎突出。《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无甚大弊,但三处两处似膜非脂,从气轮(肺金)而蚀风轮(肝木),故曰流金凌木。状如胬肉攀睛,然色白而薄,位且不定。”类今之假性翼状胬肉。
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风尸者,在人四肢,循环经络。其状淫跃去来,沉沉默默,不知痛处,若冲风则发,故名风尸也。”治疗风尸宜服甘草散、川大黄散、金牙散等方。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为感受风寒暑湿之气而致的病证。即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冬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小儿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嫩弱之故。治法与大人同,但剂应小。参见四时感冒条。
见《救荒本草》。为榆实之别名,详该条。
症名。出《灵枢·口问》。系指自咬其颊。详见啮舌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鲁珍。上海人。勤于医业,白日应诊,夜览医书,撰有《沈氏医案》等书。
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介绍】:见许叔微条。
见《救荒本草》。为马兰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