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选曹

选曹

①尚书台曹名。参见 “选曹尚书”、“选曹郎”。②“吏部”别称。《宋书· 蔡兴宗传》:“前居选曹,多不平允。”兴宗曾任吏部尚书。③主管官吏铨选机构的通称。《晋书·祖约传》: “后转(丞相)从事中郎,典选举”,“司直刘隗劾之曰: ‘约幸荷殊宠,显位选曹,铨衡人物,众所具瞻’。”


1、官署名,三国吴置,掌选拔任命官吏。其长官为尚书,下属有选曹郎。《三国志·吴书·陸胤传》:“始为御史、尚书选曹郎……胤天姿聪朗,才通行洁,昔历选曹,遗迹可纪。”《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其后,晋及十六国汉沿置。《文献通考·职官·吏部尚书》:“刘聪僭号,省吏部,置左右选曹。”隋唐以后则指吏部及其下属吏部司。

2、吏部的别称。《宋书·蔡兴宗传》:“前居选曹,多不平允。”其曾任吏部尚书。

3、泛指掌管选拔任命官吏的官署。《晋书·祖约传》:“后转从事中郎,典选举。”“司直刘隗劾之曰:约幸荷殊宠,显位选曹,铨衡人物,众所具瞻。”

猜你喜欢

  • 司藏署

    官署名。北齐太子家令寺所统诸署之一,置令、丞,别领仗库、典作二局丞。隋朝沿置,令一员、丞三员。唐朝置令一员、丞二员,掌东宫库藏财货、出纳及土木营缮等事,又有计史一员。

  • 征聘

    周朝朝廷以礼招聘有才能者入朝为官。《左传·宣公九年》: “王使来征聘。”以特征与聘召方式任用官吏的制度。其制始于秦,秦代有以文学征为博士者,如《史记·叔孙通传》记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 待诏博士。”有

  • 左右羽林倅长下士

    官名。见“左右羽林率上士”。

  • 开列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官缺补授方法之一。指官员升迁,奉旨由部开列名单题请而授官之例。清制,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缺,各不俟开例具题,即奉特旨补放

  • 转对

    官场用语。即百官轮次面奏时政得失。五代后晋天福(936—943)中,令五日内殿起居,以两人转对,各具实封以闻。后汉高祖乾祐(948—950)初罢。宋太祖建隆三年(962) 复行,凡遇内殿起居日,在朝文

  • 提举帐司

    即“提举帐勾磨勘司”。

  • 德仪

    官名。唐玄宗开元(713—741)中所置六仪之一,位居第二,正二品,与淑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共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后礼。

  • 会典馆

    清代内阁所属特开的修书馆。见“内阁修书各馆”。

  • 驰射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陈沿之。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是流内最低一班的最后一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七班。陈改定为拟九品,比秩四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

  • 功勋

    参见“功勋制度”。太平天国勋位名。见“勋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