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胆病

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少阳属胆,与肝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脉经》卷二:“胆实,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胆虚,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又“苦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叶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儒门事亲》卷七:“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临证指南医案·疸》:“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参见胆病各条。

猜你喜欢

  • 满山香

    ①见《草药手册》。为水团花之别名。②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阿利藤之别名。③见《分类草药性》。为透骨香之别名。④见《湖南药物志》。为麻口皮子药之别名。⑤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零陵香之别名。⑥见《陕西

  • 张志聪

    【生卒】:1610~1674?【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其先祖居河南,九代世医。张氏幼年丧父,学医于张卿子门下,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张氏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

  • 热在骨髓

    证名。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

  • 俞鼠

    名词。出《玄女经》。亦名臭鼠。即阴蒂。

  • 嵇仁伯

    【介绍】:见嵇清条。

  • 息积

    古病名。指胁下胀满,气逆息难或有形块的病症。《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证治准绳·积聚》:“息积,乃气息痞滞于胁下,不在藏府荣卫之间,

  • 磨裆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右足跨前取弓箭步,右手后旋反掌护腰,左手俯掌屈肘向右上方推出,再向左方徐徐外展,同时身体随着向左转成左弓步,左手随即收回护腰,右手推出,身体再向右

  • 赤膜下垂

    眼科病证。出《银海精微》。又名垂帘翳、垂帘膜、赤脉下垂。多由肺肝风热,脉络壅滞或椒疮失治所致。初起,黑睛上缘轮白之际有细小血丝,似帘垂向黑睛,血丝渐次向下延伸,变宽增厚,掩盖瞳神。赤丝尽头常有细小星翳

  • 黄金条

    见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为黄荆枝之别名,详该条。

  • 香云

    【介绍】:见黄有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