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老痰

老痰

痰证之一。指气火郁结,凝结胶固之痰症。又名郁痰结痰顽痰。《症因脉治》卷二:“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即老痰。”《丹溪心法附余·痰》:“因火邪炎上,薰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薰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丹溪心法·痰》:“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轻者用瓜蒌辈,气实必用荆沥。”《张氏医通·痰饮》:“老痰积于胸膈作痞,或流滞于经络四肢者,青礞石丸。”老痰症治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以消化其凝结之痰。《医碥》卷二:“老痰即郁痰结成粘块,吐咯不出,非南星半夏茯苓苍术可治。青黛为主,五倍、海石、苦梗、旋复花、瓜蒌仁、芒硝。”老痰可由燥痰失治所致。《医学入门》卷五:“燥痰,久为老痰。”参见痰症有关条。

猜你喜欢

  • 本草述钩元

    药物学著作。32卷。清·杨时泰重辑,刊于1842年。本书系《本草述》一书的摘要改编本。由于《本草述》在字数与文体等方面,仍较繁冗,故杨氏在不变其药数、次序、分类的基础上,再一次删去十分之四的次要内容,

  • 李潭

    【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善长针灸。

  • 栝蒌杏连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栝蒌仁、杏仁、黄连各等分。为末,竹沥、姜汁为丸。治伤酒而致的湿痰作嗽。

  • 清暑益气

    对暑病耗伤津气的治法。例如,病者高热不退,口渴、烦躁汗多、神疲少气、苔黄白而干、脉虚数无力,可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本方着力于益气生津,兼清暑邪。若虚人挟湿而病暑者,则以《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宜。

  • 痰痫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癎证痰多者为痰癎。多由小儿素有热痰内伏,复受惊恐而引起。症见仆地昏倒,惊掣啼叫,痰涎塞满喉间,口吐痰沫。治宜祛痰清热。先用一捻金,后服滚痰丸。

  • 自控疗法

    气功功法。以达到能够控制自身机能稳定在适中程度,从而有益于克服自身疾病的一种气功锻炼。为张明武所倡。具有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等强身延年作用。其功法包括:调息补气功、跷步运化功、按头安神功、摩肾益精功以及

  • 肩胛疽

    病名。系有头疽生于肩胛部者。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太阴疽、肩后疽。多因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治宜内服仙方活命饮加桔梗、黄芪、升麻;或选用夺命丹、黄芪木香散。余证治见有头疽。

  • 坐罐法

    即留罐法,详该条。

  • 寒痹

    病名。又名痛痹、骨痹。《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症因

  • 产后目痛

    病证名。清·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因产后出血过多所致。症见眼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及太阳酸痛等。治宜补血养营。方用当归养荣汤、当归补血汤。有热者加黄芩;脾胃不和,恶心不饮食者加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