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

病证名。指在两次月经之间,即细缊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或伴轻微腹痛、腰痠的病证。亦称经间出血。常因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因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阳不足精血亏损,于絪组之时、阴虚火伏、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致出血者,症见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红、无块,腹不痛,头昏腰痠,大便结,小便黄,治宜滋阴止血。方用两地汤二至丸;若宿有湿热,蕴伏下焦,絪缊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热伤冲任致出血,症见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粘腻或兼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痠楚,胸闷纳呆,治宜清热除湿止血,方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阿胶、加小蓟茯苓薏苡仁苍术;若胞脉宿有瘀滞,经间期阳气内动,血因瘀滞不得流通,损伤胞络,致出血,症见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两侧刺痛,治宜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猜你喜欢

  • 万病紫菀丸

    《医垒元戎》方。又名厚朴丸。紫菀、菖蒲、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柴胡,厚朴(姜制)一两,炒桔梗、茯苓(去皮)、皂角(去皮弦子,炙)、桂枝、炮姜、黄连、炮川乌(去皮)各八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

  • 水碱

    见《本经逢原》。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

  • 厥疟

    病证名。指疟疾而见四肢厥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厥疟总由气血亏虚,调理失宜,或因寒而厚衣重被,至发热不去,过伤于暖;或因热而单衣露体,虽过时犹然,至又感寒,遂成厥疟。治当分别寒热,不得混施

  • 降逆下气

    理气法之一。与顺气同义。是治疗肺胃之气上逆的方法。例如肺气上逆,咳嗽哮喘,痰多气急,用定喘汤;胃虚寒而气上逆,呃逆不止,胸中不舒,脉迟,用丁香柿蒂汤。

  • 举痛论

    《素问》篇名。举,谓列举;痛,是症状。马莳注:“首篇悉举诸痛以为问答,故名篇。”本篇首先讨论由于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的辨证;中间又讨论了望五色以辨寒热,视脉坚陷以别虚实;然后,阐明怒、喜、

  • 蛇黄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蛇黄(煨,醋淬七次,研细)一个,郁金、雄黄各二钱,青礞石、朱砂各一钱,铁粉(细研)三分。为末,粳米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化服。治小儿诸痫。

  • 中郄

    经穴别名。出《脉经》。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中都穴别名。②委中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

  • 牡桂

    出《神农本草经》。即肉桂,详该条。

  • 总治十六般哮喘方

    《婴童百问》卷六方。阿胶(蛤粉炒)、马兜铃、炙甘草、半夏(姜汁浸三日,炒)、杏仁(去皮)各一两,人参五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临卧食后服。治咳嗽哮喘。若心嗽面赤或汗流,加葛根煎服;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

  • 徐春甫

    【生卒】:十六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字汝元。安徽祁门人。家世业儒。他学医于名医汪宦,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在京师居住,求医者很多。曾在太医院任职。编著有《古今医统》、《内经要旨》、《妇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