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腹痛

腹痛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傍毛际之上,名曰腹痛。”《东医宝鉴·腹》卷三:“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多虚。”《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临证指南医案·腹痛》邵新甫按:“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而主治之机宜,已先得其要矣。所谓无形为患者,如寒凝火郁,气阻营虚,及夏秋暑湿痧秽之类是也;所谓有形为患者,如蓄血食滞癥瘕蛲内疝及平素偏好成积之类是也。”《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追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参见腹痛诸条。

猜你喜欢

  • 羊角藕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羊角扭之别名,详该条。

  • 气虚下陷

    又称中气下陷。详该条。

  • 疟脱

    病名。指疟疾发作过程中出现大汗亡阳等虚脱之症者。清·吴楚《宝命真诠》:“疟脱之症,魄汗淋漓,面色青黑。脉虚浮数,按之极虚。”治宜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倍参、芪,加白芍、五味、枣仁等。参见疟疾条。

  • 润肝汤

    《辨证录》卷十方。熟地黄一两,山茱萸四钱,白芍药、当归各五钱,五味子、炒栀子一钱,玄参、牡丹皮各三钱。水煎服。治多怒拂抑,心烦意躁,至夜口干舌燥,寐少等症属肾水不足者。

  • 中守

    经穴别名。《千金要方》:“腹胀满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后《类经图翼》等书列作水分穴之别名。见该条。

  • 少食养生法

    饮食养生方法之一。节食养生,首倡于《黄帝内经》,认为食饮有节,百病莫生。少食之所以能养生,《老老恒言》认为:“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 风寒身肿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匮风水、皮水,从太阳经主治之症也。风寒身肿之因,表气素虚,肺气素热。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

  • 子龙丸

    即控涎丹,见该条。

  • 伤寒析疑

    见医述条。

  • 扁骨风

    见《广西中草药》。为扁担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