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时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1、2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又,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粟不复等症(图34)。

图34

猜你喜欢

  • 蟠蛇疬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三。又名蛇盘疬。为瘰疬绕项串生,如蛇盘绕。参见瘰疬条。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书名。刘寿山主编。本书收摘1820~1961年间国内外390余种医学期刊中中药研究论文约4000篇左右,共论述了约500种中药,按药名笔划排列写成摘要。对各药的学名、生药、化学、药理、临床等都作了简述

  • 盘肠生

    见《张氏医通》卷十。又名推肠生、蟠肠生、盘肠献花、盘肠产、盆肠生、催肠生。过去一般认为产母平日气虚,临产时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儿下后肠仍不收。相当于临产时产妇直肠脱出。宋·陈选《妇科秘兰

  • 花生

    出《酉阳杂俎》。即落花生,详该条。

  • 收涩

    治疗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方法。也称固涩。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的原则立法的。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嗽虚喘、久痢久泻、精关不固、小便失禁、崩中漏下、久带清稀等症。有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涩肠止

  • 漏痔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即肛漏日久,气血衰败,脓水淋滴者。相当于结核性肛漏或因肛漏失治发展而成者。

  • 龙虎升腾

    即龙虎升降,见该条。

  • 产后血淋

    病名。《经效产宝》:“有因产损血气,血气虚则挟热,热搏于血,血即流渗于胞中,故血随小便出。”治宜清热利小便。用瞿麦、黄芩、冬葵子、通草、大枣、车前子。

  • 真珠翳

    病证名。《仁斋直指方》。指黑睛翳如碎米、真珠者。详翳条。

  • 伏地延胡索

    见《草药手册》。为夏天无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