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惊风

惊风

病名。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即惊厥。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个主要证候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极快,多危及生命。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中,《太平圣惠方》才定惊风之名。古人将发病暴急,出现壮热、烦渴等热证者,称为急惊风。惊乃强直和痉挛的表现,故古代有的医家把惊风与痉作为通用名词。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因风而引起的各种抽搐症状,皆可名之为惊风。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原则,急惊以疏风解毒开窍豁痰,平肝镇痉为主;慢惊以回阳救急,逐寒荡惊,温中健脾为主。详惊风四证惊风八候,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条。

猜你喜欢

  • 肝郁

    肝气郁、肝气郁结的简称。见《赤水玄珠·郁证门》。肝有疏泄的功能,性喜升发和疏泄,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均可引致肝郁之证。表现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胁痛常随情绪变化

  • 脾虚寒证

    病证名。指脾气、脾阳不足所出现的证候。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羸,喜噫,四肢逆

  • 胃脉

    ①有胃气之脉。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

  • 绛囊撮要

    验方著作。清·云川道人辑。5卷。成于1744年。卷1内科,卷2外科,卷3妇科,卷4幼科,卷5通治。每卷均辑录多种民间验方及成方(不分类),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 破皮疮

    病名。皮肤慢性溃疡之一。见《医门补要》卷上。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脾虚,湿邪浸淫所致。患处皮破肉烂,色黑形陷,滋水淋漓,不易生肌,顽固难愈。治宜健脾渗湿为主。内服除湿胃苓汤。外搽生肌散。

  • 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

    见温热论条。

  • 赤白漏下

    见《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一。指赤白带下。详该条。

  • 子水不利

    病证名。明·赵贞观《绛雪丹书》:“妊娠胸腹胀满,或遍身浮肿,小便艰涩,名曰子水不利。”参见妊娠肿胀条。

  • 封腰

    推拿方法名。用两手拇指和中指端分别在两侧腰三角处,徐徐用力按压。常用于急、慢性腰痛等症。

  • 金银藤

    出《乾坤生意秘韫》。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