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积腹痛

食积腹痛

证名。指因饮食不节,积滞不消所致的腹痛。《证治准绳·杂病》:“食积作痛,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其脉必弦或沉滑。”《寿世保元·腹痛》:“食积腹痛,其脉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症因脉治》卷四:“食积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不欲食,暖气作酸。”治疗如胸胀腹痛,不能饮食,枳壳化滞汤。一条扛起,痛而欲利,承气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热积应下,三承气汤。寒积应下,煮黄丸。亦可用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治中丸、加味平胃散丁香脾积丸等方。参见腹痛条。

猜你喜欢

  • 湿浊

    即湿气。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阳气的活动,故名。

  • 李昉(fǎng 访)

    【生卒】:925~996【介绍】:宋代官员。字明远。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时为汉秘书郎,集贤殿修撰,至周又为翰林学士。974年(宋开宝七年)与翰林学士卢多逊、王佑、蒙等刊定本草,编成《开宝重定本草

  • 阴菌

    病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阴部下脱之物如蘑菇状,称为阴菌。即阴挺。详该条。

  •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专著。晋末·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五世纪,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原书共10卷。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5卷本,流传较广。其卷1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

  • 通指温热的属性。包括:①气候暖和或炎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乃去,候乃大温。”②温邪,温热类的致病因素。③症状。《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手足温则生,寒则死。”④温热病的简

  • 佛耳草

    出《脾胃论》。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 潼蒺藜

    见《本草便读》。为沙苑子之别名,详该条。

  • 句骊客

    【介绍】:三国魏针灸医生。高句骊国(今朝鲜)人。佚名。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其妙如此。

  • 杜大醇

    【介绍】:见杜婴条。

  • 务中药性

    书名。18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1卷。清·何本立撰。刊于1845年。作者字务中,故取为书名。本书自《本草纲目》中选出药物约560余种,每种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解说明,并标注音释。首卷为脏腑用药式、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