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名。又名脊骨、脊梁骨。解剖学同名骨。由33个椎骨构成。是躯干的中轴,并保护着脊髓。脊柱骨可划分为五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合并为一骶骨,尾椎4个合并为一尾骨。
见《张氏医通》卷十。又名推肠生、蟠肠生、盘肠献花、盘肠产、盆肠生、催肠生。过去一般认为产母平日气虚,临产时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儿下后肠仍不收。相当于临产时产妇直肠脱出。宋·陈选《妇科秘兰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气血亏虚,胃气本虚,败血上冲入胃,血与水谷相搏,气不宣通所致。轻则呕吐,重则呃逆,甚或败血停留,硬胀作痛。属产后危重症。宜服安胃汤(苏木、红花、丁香、延胡、郁金、
经外奇穴名。即利尿穴,见该条。
周代官方卫生机构分科的一种,亦指该科医生。系专事管理帝王饮食卫生的医生。参见疾医条。
十剂之一。用重镇药物组成,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重者,镇坠之谓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止,硃砂、沉香、黄丹、寒
病名。见《咽喉脉证通论》。即悬蜞风。详该条。
【介绍】:见高学山条。
病证名。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治汇补·眩晕》:“停饮眩晕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蕨麻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