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本

猜你喜欢

  • 瘀热

    瘀,郁积停滞之意。①指郁积在内的热。如热与湿内结,郁滞日久,则发为黄疸。《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②指滞

  • 口干

    证名。出《灵枢·热病》。①即口渴症。《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

  • 脂瘤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又名粉瘤。多因痰气凝结而成。瘤体形圆质软,大小不等,多发于头、面、背部。若生于耳前、颈后者,多呈粉红色。破溃后可见豆渣样物溢出,有时可感染化脓。以外治为主。也可手术

  • 鼷穴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逢源》作鼠穴。即承泣穴,见该条。

  • 因风成毒证

    眼科病证。指因风湿热而目病者,《证治准绳·杂病》:“初发时乃头风湿热,瘀血灌睛,睑硬睛疼等病失于早治;虽治,不得其法,遂致邪盛搏夹成毒,睥与珠通行胀出,如拳似碗,连珠带脑,痛不可当。先从乌珠烂起,后烂

  • 祝由

    祝说病由。是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

  • 医缓

    【介绍】: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记载,晋侯有病,先召巫来医治,无效。后来求医于秦,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后世以“病入膏肓”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即源于

  • 萍乡文延庆堂六种新编

    见六种新编条。

  • 触伤真气证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乃被物撞打,而目珠痛,痛后视复如故,但过后渐觉昏冥也。盖打动珠中真气,络涩滞而郁遏,精华不得上运,损及瞳神,而为内障之急。若初觉昏暗,速治之,以免内障结成之患;若疾已成,瞳

  • 河口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穴在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类经图翼》:“按此当是手阳明阳溪之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