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根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竹凌霄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竹凌霄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即指压麻醉。见该条。
①见《救荒本草》。为望江南子之别名。②见《本草原始》。即槐角。各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池,见该条。
病证名。见《串雅内编》。指风痰阻闭经络而引起的惊厥。多因患儿痰湿偏盛,蕴于肺胃,复为外邪所犯,或饮食所伤,邪从热化,热郁生风,风痰上扰,窜及清窍,则牙关紧闭,双目上窜;扰及经隧,则四肢抽搐。体实者,宜
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即妙香散,见该条。
麻疹专著。3卷。清·田九如撰。刊于1842年。此书大体分为麻科审症、麻科集腋、麻科撮要三部分,主要阐述麻疹前后出现的各种证候及治疗方法,尤详于顺、逆、险证的证治。书末附治疗方剂。现存初刻本。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茵芋叶、铅丹、秦艽、钩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菖蒲、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蜣螂十枚,甘草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五丸,三岁以上每服七丸,五岁以
病证名。出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