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庄子口义

庄子口义

十卷。宋林希逸(生卒年不详)撰。林希逸,字肃翁,号庸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善诗书画。累定间官至司农少卿,终于中书舍人。撰有《道德真经口义》、《南华真经口义》、《冲虚至德真经庸斋口义》,合称为《三经口义》。《庄子口义》,即《南华真经口义》。前人注解《庄子》者,有晋代郭象、宋代王雱、吕惠卿等。他们所注《庄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林希逸作《口义》,于卷首序文中斥郭象之注没有分章析句,王雱、吕惠卿虽有分析但其说大旨不明,又使人有疑于庄子。认为读《庄子》有五难,其一是佛书惑人,其意与《庄子》相反;其二是因为佛家欲与庄子争崇而其言过当;其三是象佛书所谓上乘之说而其言过高;其四是笔端变化,不可以寻常文字蹊径求之;其五是语脉机锋多如禅家顿宗所谓剑刃上事而儒书中未尝有。认为必须精通《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以后才能知《庄子》所言之意。称自己少年尝闻于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颇知梗概。又说他已学涉猎佛书,然后才悟出纵横变化的玄机,关于《庄子》一书才有所得,这是前人未能尽究的。林希逸之学本于陈藻,而陈藻之学得于林光朝。所谓乐轩,为陈藻别号,艾轩是林光朝别号。书中所称先师,是指陈藻而言。序文中斥郭象、王雱、吕惠卿等人之语,未免有失公正。但其释解《庄子》,从大处着眼,体会其旨,随文衍义,不作艰深之语,不务为支离之说,剖析明畅,优胜后来一些人的注述,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古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吴下方言考

    十二卷。清胡文英撰。胡文英字绳崖,江苏武进人。据自序分析,是书完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胡氏认为《尔雅》之“数十字而训一义者”,是方言造成的,《方言》一书为“合九州之音以成一家言”的著作,而

  • 菩提棒

    一卷。清陈德荣(清初人,生卒年未详)撰。陈德荣字廷彦,渥城(今属河北新安)人。杂剧《菩提棒》共五出,取材于《情史·小青传》,而出入较大。明徐士俊《春波影来集》有杂剧《挑灯》亦演小青事。《菩提棒》第一出

  • 奕世文集

    十六卷。明萧自开编。萧自开,江西万安人。字号生卒均未详。曾由荫生官詹事府主簿。此书辑其先世文集五种。凡《二休居士集》一卷,萧缵撰;《石岩山房集》四卷,萧乾元撰;《小石集》三卷,萧旸撰;《修业堂集》五卷

  • 诗考补

    二卷。清胡文英(详见《诗经逢原》)增订。宋王应麟著有《诗考》一卷,先考证三家诗,次考证异字异义,再次补遗,再次考证地理。文英作《诗考补》,盖欲补《诗考》所遗。收录多为宋人之说。然所收录者,亦多未惬。于

  • 急就章

    见《急就篇》。

  • 石门文字禅

    三十卷。宋僧惠洪(1071-1128)撰。惠洪,名觉范,俗姓彭氏,宜丰(今江西宜丰县)人。惠洪少孤,能文善诗。张天觉闻其名,请往峡州天宁寺。后易名德洪。许诗话称其著作似文章巨工,仲殊、参寥辈皆不能及。

  • 学古堂日记·周易二种

    无卷数。清顾树声、许克勤撰。学古堂为苏州书院名,刊有学古堂日记若干卷。此周易一种即载其中。其一为顾树声撰。顾树声字九皋,元和人。日记只十则,其说以郑氏为宗,但支离破碎、谬误之处不少。如解“直方大”时,

  • 文选音残本

    一卷。不著撰人。此编首尾残阙。起任彦升、王文宪文集序之后半。检卷内子目,知在卷第二十三,止于令升《晋纪总论》。在卷第二十五,特与李善注本相校,则为卷四十七至四十九,知所据为昭明原帙。盖《文选》原编三十

  • 曲品

    二卷。明吕天成(1577?-1614?)撰。吕天成字勤之,别号棘津,又号郁蓝生,东海余姚(今属浙江)人,诸生,工古文辞,幼年嗜曲,稍长即能填词。有《烟鬟阁传奇十种》及其他小剧二三十种。《曲品》分上下二

  • 三家诗补遗

    不分卷。清代阮元(1764-1849)撰。阮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衔。本书补的是宋代王应麟《诗考》之遗。与在本书之前的范家祥《三家诗拾遗》各有详略。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