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峨山图说

峨山图说

不分卷。清黄锡寿撰。黄锡寿,字翰仙,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出县城南门,计程一百二十里至正顶。峨眉山高于五岳,绝顶草木不生。光绪十一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始疏请春秋致祭。迄游智开任总督,乃筹款建庙于山麓,并制祭器,以供望祀。并嘱候补道黄绶芙董其事。黄绶芙遂以纂修山志为己任。而绘图辑说则分委之谭晴峰、廖笙堂。图未及半,说亦未成,绶芙遽卒。游智开仍督谭、廖竟其事,而以黄锡寿总修之,而终成此书。《峨山图说》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不分卷。其为图六十有四,每图皆有说。其他所叙亦详。如谓莲花石至洗象池,必由钻天坡过,直上五里,令人望而却步。古人所谓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即此处。描述简洁,文字生动,远较旧志为优。其所收故实,补旧志之所未及者,有十之七、八。

猜你喜欢

  • 檀园集

    十二卷。明李流芳(1575-1629)撰。李流芳,字长蘅,又字茂宰,号香海,又号泡庵,晚称慎娱居士,嘉定(今四川乐山)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三赴会试均不第,筑檀园读书其中。工诗善书,尤

  • 宗一圣论

    二卷。明吴应宾(生卒年不详)撰。吴应宾字客卿,一字尚之,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十四年(158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自目眚告归。居乡四十载,闭户著述,深于性命之旨。天启中以理学召,不赴,加左春坊。门

  • 史记辩证

    十卷。清尚熔撰。尚熔江西南昌人。《辩证》书末有尚熔自跋,叙说写书经过:闲坐间取《史记》篇篇通释,复作十卷证,共三十四日而完成。但无书备考,不能繁称博引,未免疏漏,语多浅近,欲为读史者作指南,后改名为辩

  • 无弦琴谱

    二卷。元仇远(1247-?)撰。仇远字近仁(或作仁父),号山村民,一号华山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咸淳年间就有诗名,与白珽并称“仇白”。元初隐居于钱塘。后出为镇江路学正。大德八年(1304)任溧

  • 类苑详注

    见《汇苑详注》。

  • 启札锦语

    七卷。不著撰者姓名。其出书时代亦不详。与《启札云锦裳》同载《永乐大典》之中,其体例亦相同。其俗陋亦如出一辙。

  • 升庵新语

    四卷。明王宇(生卒年不详)编。王宇,字永启,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参议。此书完全抄撮于杨慎的丹铅诸录,而仅存其十分之一,但所择又不为精,杨慎原书俱存,此

  • 诗经质疑

    一卷。清代朱霈撰。朱霈,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霈言读诗论世,必求其情事之有合,不可为古人所欺。故是书多自出新解。如谓《刈葛》非后妃之事,国君夫人祖衣象服,亦非污亵之具,盖太姒于服成之时,作为诗歌,以诲三

  • 孝经类解

    十八卷。清吴之騄(生卒年不详)撰。吴之騄字耳公,歙县(今属安徽)人。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江府教授。该书多引经史子集以证经文。然而释经在于发挥微意,不应当旁引后代故实,与经文牵

  • 王刘异同

    五卷。清代黄百家撰。此书宗旨是进一步阐发“致良知”等学说,并用清代学者刘宗周的“慎独”学说来弥补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缺漏之处。书中首先论述了王守仁、刘宗周二家学说的不同之处,继而又论述了两家学说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