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富弼

富弼

【生卒】:1004—1083

【介绍】:

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生卒】:1004——1083

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举茂材异等,累迁知谏院。康定元年(1040),请令宰相兼领枢密院,参与治边事,抵御西夏。庆历二年(1042),契丹索取关南地,奉使契丹,允增岁币。次年,拜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被排斥,出知郓州。至和二年(1055)拜相。因母丧去位。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神宗即位,入见问边事,答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旋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称疾求退,出判亳州。卒,赠太尉,谥文忠。


【生卒】:1004—1083

【介绍】:

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生卒】:1004——1083

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举茂材异等,累迁知谏院。康定元年(1040),请令宰相兼领枢密院,参与治边事,抵御西夏。庆历二年(1042),契丹索取关南地,奉使契丹,允增岁币。次年,拜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被排斥,出知郓州。至和二年(1055)拜相。因母丧去位。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神宗即位,入见问边事,答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旋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称疾求退,出判亳州。卒,赠太尉,谥文忠。


【生卒】:1004—1083

【介绍】:

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猜你喜欢

  • 吴之巽

    【生卒】:1160—1221【介绍】:宋潼川府中江人,字先之。从父受《小戴礼》,笃信而质行。教授于广汉王氏塾,郡守常率诸生往从听讲。于历代史书,凡数四校雠,尤精当代故实及天文、地理、字书。有《诸经讲义

  • 王接

    【介绍】:西晋河东猗氏人,字祖游。少以孝名。为郡主簿,转功曹史,惠帝永宁初,举秀才。是岁三王义举,杀赵王伦,惠帝复位,补征虏将军司马。年三十九卒。博通众书,有《公羊春秋注》、《列女后传》,另有诗赋、碑

  • 冯益

    【生卒】:?——1149曾事康王,及即位,自入内东头供奉官迁至干办御药院,旋兼干办皇城司。恃宠骄恣。高宗至浙东,益与御前右军都统制张俊争渡,并以语刺俊,复诉于帝。绍兴三年(1133),授武功大夫、康州

  • 帝南庚

    【介绍】:商代国君。沃甲之子,祖丁堂弟。祖丁卒,南庚继位,自邢迁居于奄。

  • 李昶

    【生卒】:1202——1289字士都,东平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兴定二年(1218)参加廷试,以《春秋》中第二甲第二人。初为征事郎。孟州温县县丞。蒙古军下河南,奉亲还乡里。为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

  • 严年

    【介绍】:明人。严嵩家奴。为人桀黠,凭借嵩父子权势,交通受贿,家极富有。士大夫趋炎附势者称其为萼山先生。嘉靖四十一年嵩子世蕃戍边,年锢于狱。

  • 孟鹄

    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人。后唐庄宗初定魏博,被任为度支孔目官。明宗任邢洺节度使,他曲意逢迎。及明宗即位,迁为客省副使、枢密承旨、三司使,后出为许州节度使。【生卒】:?—933【介绍】:五代时魏州人。仕后

  • 敦拜

    【生卒】:?——1660姓富察。满洲正黄旗人。历官巴牙喇纛章京,盛京总管。加太子太保。进封世职至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初年,从多铎南征,追击李自成部农民军经陕西,入湖广。先后下江南追击明福王部,讨伐金声

  • 游朴

    【介绍】:明福建福宁人,字太初。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

  • 诺岷

    【生卒】:?——1734姓纳喇。满洲正蓝旗人,礼部尚书恩国泰之孙,都统那敏之子。初为笔帖式,历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初年出任山西巡抚,首创将耗羡银归存公库,部分公用,部分给予各级官员养廉。官俸外有养廉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