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赤寔得本

赤寔得本

契丹语音译。本意为“孝”,亦引伸为“敦睦”。《辽史·国语解》作“得失得本”。契丹小字《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文》中“孝”,音近“赤寔得本”,可证“得失得本”误。石敬瑭为报答耶律德光援立之恩,遣刘㫬、卢重于会同元年(938)十一月丙寅上耶律德光(太宗)尊号曰“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孝”的观念传入契丹。耶律隆绪(圣宗)即位后,汉人韩德让掌权,契丹宫廷更为汉化,皇帝尊号、宫卫名称、皇帝及皇族谥号中皆有“孝”字。晚期辽墓中常有“二十四孝”画像石刻出土。表达“孝”意的单词“赤寔得本”,在契丹语和契丹文字中应时出现,且使用广泛,因而有以其命名的“赤寔得本斡鲁朵”。

猜你喜欢

  • 东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旧唐书》称该部分布“在 越河之北”。具体所在有二说:一说在今嫩江下游西岸支流洮儿河北岸,或说在嫩江上游之西。唐以后其名不见于史,疑为契丹所并。参见“室韦”(1748页)。

  • 垦务总局

    参见“督办垦务公所”(2356页)、“绥远垦务总局”(1973页)。

  • 祭

    契丹传统祭俗。《辽史·国语解》:“凡出征,以牝、牡麃各一祭之曰,诅敌也。”反映出契丹游牧生活习俗。

  • 旧土尔扈特部北路右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五十年(1785)置。策伯克多尔济子一等台吉恭格车棱裔。驻牧霍博克萨里(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设4佐领(一作6佐领)。隶乌讷恩素珠克图北路盟,归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兼辖。

  •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

  • 直攧里部

    辽、金时北边诸部族之一。居住在阿里门河(今乌苏里江下游一段)、特滕吴水、苏衮河流域。其地有特邻城。产良马。穆宗完颜盈歌时(1094—1103年在位),在辞勒罕、辙孛得兄弟统领下扰掠耶懒路,为穆宗将婆卢

  • 曼头城

    古城名。又作蔓头城。因山得名。故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附近。地当古时通往新疆、西藏的要道。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高凉王拓跋那讨吐谷浑,军次此城,吐谷浑王慕利延率部西渡流沙,西入于阗。隋大业五年(6

  • 木板令

    解放前凉山彝族家支头人发出的紧急命令。又作“打木刻”。遇到紧急的冤家械斗和抵御外来进犯,由诺伙家支头人发出一条长约5寸,刻有刀痕,捆上辣椒和鸡毛,表示十万火急的木板,作为通知及紧急动员令,迅速传递给各

  • 屠耆

    匈奴语音译。意为“贤”。《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谓贤曰‘屠耆’”匈奴单于下官职最高者为“左屠耆王”,即“左贤王”,常以太子充任,即单于之储副和继承者。

  • 索莪罗

    即“索伦”(18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