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渤海国记

渤海国记

①书名。一作《渤海记》,已佚。唐张建章(字会主,汉族,806—866)著。凡3卷。成书于大和九年(835)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记有此书。元末书尚存。书中所记,皆为作者大和七年至九年出使渤海之见闻,涉及渤海国风俗、宫殿、品官等。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唐书·渤海传》较《旧唐书·渤海传》多出之诸王谥号、行政建置、军政官制、物产,皆取于是书。 ②书名。黄维翰(江西崇仁县人,?—1931)著。作者久仕东北,曾任呼兰、龙江两府知府,著有《呼兰府志》和《黑水先民传》,此为晚年之作,书稿初成其人即殁。鲍奉宽为之整理,断者续之,阙者补之。经王晋卿审定,金毓黻校正,于1935年由辽海书社刊行。现尚有1968年台北广文书局和1977年文海出版社本。全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内分国统、种族、礼俗,中篇包括地理、职官、人物、物产,下篇有朝贡中国、交聘日本、比邻新罗、移国契丹、遗民、杂识、年表等。该书价值,取材比此前所出之《渤海国志》丰富。除汉文献外,尚酌采日本、朝鲜一些古籍中的渤海记事;对诸书中同一记事之差异,多数用注文作了校勘;还首先考出渤海国在末王大諲譔前,尚有大玮瑎一王;对史载渤海中央机构、职官和军事制度,比《渤海国志》作了更详的类比。不足之处,主要是对渤海史中某些问题认识模糊,有的考证欠确。

猜你喜欢

  • 东拒

    西夏官位。西夏语音“勿口”,枢密六大之一,位在第三。

  • 西藏农奴制

    解放前在西藏曾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在国家握有最高土地所有权、西藏大小封建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与领主对农牧奴的人身不完全占有基础上形成的剥削制度。即西藏的全部土地(包括草场、山林)和农牧奴均被中央封建

  • 期美策汪

    清代西藏地方官员。为人干练,熟谙营务。光绪十四年(1888),充当东科尔,曾帮仔琫公所书算。十七年(1891),补放七品管理牛厂第巴,升六品觉木林营官,二十三年(1897)调补六品白浪营官,二十五年(

  • 玄玉浆

    元代宫廷饮料。对“黑马湩”(蒙语“哈剌忽迷思”)的雅称。其制比一般马湩精细,取马乳,经发酵,搅动七八日之后方成,味甘,色清(一般马膻则色白而浊,味稍酸而膻)。供贵族、领主饮用。元代被列入“八珍”,用于

  • 屯守备

    官名。清乾隆时(1736——1795)改四川松潘、懋功、杂谷脑等藏族聚居地区土守备为屯守备,以原番民土官或首领充任,又称土弁,准世袭,颁给图记和委牌。负责管理辖区内所有军民事务,并须听官府调发从征,有

  • 完颜亶

    1119—1150金朝皇帝,即金熙宗。本名合刺,亦作曷剌马。女真族。完颜氏。太祖※阿骨打孙,景宣皇帝※完颜宗峻长子。自幼习学汉文化,能写诗作赋。太宗天会十年(1132),以阿骨打嫡孙,受命为谙班勃极烈

  • 典客

    官名。战国时称主客,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主司外宾及少数民族事务。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以后称大鸿胪。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隋唐时设有典客署,属鸿胪寺。

  • 比把石

    见“必把锡鄂特罕”(633页)。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清代喀尔喀蒙古最大转世活佛。佛教传说,有十五位先世(详哲布尊丹巴先世源流)。第十五位先世即达拉那达(亦译多罗那达),为觉囊派高僧,受西藏诸活佛派遣,至蒙古掌教,由第四世达赖喇嘛授予“大慈迈达哩胡土克图

  • 弗力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所设甫里河卫改作佛林、佛林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