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妻姐妹婚

妻姐妹婚

一个男子娶某家长女为妻后,有权再娶其达到婚龄之妹妹们为妻的一种婚俗。此种婚俗系群婚与对偶婚残余,与氏族社会一定集团之间缔结的婚姻协议有关,并残存于阶级社会中。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为妻亡,鳏夫有权续娶亡妻的姐妹,即“续娶妻姐妹婚”。《左传》:卫庄公娶陈女厉妫,生孝伯早死,娶其娣戴伪生桓公。近代维吾尔、土家、景颇、鄂温克、鄂伦春、珞巴等族,亦如此。不少学者认为,此种形式为“妻姐妹婚”之典型。其二为一男子同时或先后娶几姐妹为妻。实为一夫多妻制之一种形式。古文献记载颇多,《史记》:尧“以二女妻舜”。春秋时贵族盛行姻娣婚。《公羊传》:“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指姐姐出嫁时,须随嫁一妹和一侄女,或数妹同时随嫁。《左传》载,穆伯娶莒国的戴己和声己两姐妹,声己即为随姐出嫁之娣。春秋以后,中原很少再行此俗,而少数民族地区尚继续流行。《晋书》称刘聪以太保刘殷二女为贵嫔,又以刘殷孙女4人为贵人。《魏书》记载太武帝拓跋焘娶赫连屈丐三姐妹;孝文帝先后纳冯熙3个女儿为后妃。明代建州女真有“婚嫁娶其姐,则妹以下皆随为妾”的风俗。近代西藏的僜人、赫哲、黎和独龙等族,仍保留这种婚姻形式。门巴族则多由男子入赘女家,与几姐妹先后成婚。个别学者将此类称做“夫姐妹婚”。妻姐妹婚残存原因:一曰,为保持夫妻双方两个家族之间的姻盟关系和利益;一曰,为便于照顾亡姐之遗孤。亦有学者认为,当与买卖婚或宗教因素有关。

猜你喜欢

  • 昭陵

    清皇室祖陵。又称北陵。位于盛京(今沈阳市)西北10里隆业山,为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合葬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顺治元年(1644)竣工。八月,奉葬皇太极灵柩于此。宝城周6

  • 刘务桓

    ?—356晋代铁弗匈奴首领。一名豹子。南匈奴单于苗裔,※刘虎之子。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父卒,代领部众。遣使归附代国,娶代王拓跋什翼犍女为妻。聚集部众,势渐盛,复为诸部雄。同时,遣使朝贡于后赵,

  • 布偏

    少数壮族自称。意为“边地居民”。分布在广西防城等中越边境地区。参见“壮族”(888页)。

  • 李献诚

    黑水靺鞨最大部落首领、黑水州都督府首任都督。原姓名佚(一说即倪属利稽)。靺鞨黑水部经过发展和兼并近旁小部,至唐代,下又分16部,并改称黑水靺鞨。唐开元十年(722),勃利部首领倪属利稽朝唐,唐以其所统

  • 大理刀

    宋代大理国名产。又称云南刀。当时即闻名全国。《桂海虞衡志》称其“铁青黑,沉沉不錎,南人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画犀毗花文。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岭外代答》卷6云:“

  • 克什图

    ①清朝将领。蒙古镶黄旗人。西喇氏。世居科尔沁地方。初任牛录章京。崇德三年(1638),随军征明,至山东。勇敢击敌,论功授半个前程。寻升户部员外郎。七年(1642),考绩,加世职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1

  • 袁国祚

    清代刻书家。又名袁二,字景初。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回族。约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经商为业,曾在湖北汉口开裕兴帽店,承继祖、父之志,业余以刊刻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为己任。乾隆四十三年(17

  • 里正

    金、元村社中的乡级吏役。《金史·食货志》:村社按户口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设主首,助里正禁察非违,下置壮丁,佐主首巡警盗贼。里正,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干有抵保者充之,初供役不

  • 莫何川

    古地名。吐谷浑族聚居地之一。又作伏罗川、慕贺川。地在今青海贵德西南巴卡尔河(一说在甘肃洮河上游之波尔波河一带)晋义熙元年(405),吐谷浑王树洛干嗣立后,因遭西秦攻击,率所部数千家奔保其地,遂以此地为

  • 瓦氏夫人墓碑

    壮族抗倭英雄瓦氏之墓碑。清嘉庆十年(1805)岑某立。原碑在今广西田阳县田州镇那兰村那斗屯附近。碑文中央阴刻竖行正字:“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妃妣瓦氏太君之墓”。是碑为研究壮族民族英雄瓦氏夫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