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亦集乃战役

亦集乃战役

①明朝和北元的一次战争。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因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屯于和林,并不时南下袭击西北明塞,遂命驻陕西的西平侯※沐英(回族,一说苗族)出征。沐英率兵至灵州(今宁夏灵武),侦知浩特),遂挥师渡黄河,过宁夏(今银川),越贺兰山,涉流沙,经7昼夜急行军,到达亦集乃境,分兵4路,乘夜合围北元军营,俘脱火赤、爱足等,尽降其部众而归。此役结果,削弱了西线的北元势力,巩固了明朝的西北边境。 ②明朝和北元的另一次战争。洪武十七年(1384)五月,西番蒙古部落举兵反明,明太祖朱元璋命凉州卫(治今甘肃武威)指挥使宋晟等率兵征讨。兵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哈拉浩特),俘故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吴国公伯都剌赤、平章阿来部众18000余人,收其丁壮980人补入明军,余悉放还,将也先帖木儿等送入京师(今南京)。

猜你喜欢

  • 一妻多夫制家庭

    一个女子与一个以上男子结为配偶的特殊家庭形式。源于群婚和母系氏族制,其后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中。通常与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行。以其发展阶段不同,形成若干类型,常见的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叔侄

  • 大都留守司

    元代地方官署名。秩正二品。隶中书省。设治所于大兴(今北京)。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置,兼本路都总管府。二十一年,别置大都路都总管治民事。掌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亿,兼理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尚

  • 杜尔伯特部左翼中前左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汗车凌族子额布根随汗归清。十九年,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初驻牧扎克拜达里克(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继迁额克阿喇勒,额尔齐斯。二十三年(1758),定牧于科

  • 阿耆尼

    见“焉耆”(2022页)。

  • 别乞

    蒙古语音译。又作“别”、“伯”、“毕”、“卑”。源于突厥语,意为“贵人”、“官人”。《元史语解》卷8:“伯克,回回官名”。唐代汉译“匐”,近代音译“伯克”。《元朝秘史》释作“官名”,据《秘史》,在蒙古

  • 昆仑关

    壮族地区古关隘。位于今广西中南部宾阳县与邕宁县交界处。关道深长险要,东西两侧峰峦对峙,绵亘不绝,有“南国天险”之称。为战略要地。宋皇祐四年(1052),侬人(今壮族先民)首领※侬智高在邕州(今南宁)建

  • 卫藏

    藏语音译。地区名。西藏地区之别称。旧时将西藏分为阿里、卫(前藏)、藏(后藏)和康(又称喀木)四部。有时又合称卫及康区西部两地为“卫”;阿里、藏两部为“藏”,故总称卫藏。元、明两代称乌思藏,清译“卫”,

  • 高阙州

    唐代在回纥地区建立的羁縻政权。※“六府七州”之一。位于多览葛北。以斛薛等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置,以斛薛首领为刺史。隶燕然都护府。

  • 辛厦巴才丹多吉

    明代西藏地方后藏王。藏族。原为仁蚌巴家族的家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激起属民起义,推翻仁蚌巴阿旺吉扎在仁蚌宗的统治。掌权后将首府迁至日喀则,自称后藏王,并与藏传佛教止贡派联合,与格鲁派为敌。万历

  • 乌林答石显

    辽末女真乌林答部首领。孩懒水(今牡丹汇支流海浪河)人。女真族。乌林答氏。金昭祖以条教约束诸部,拒不听命。及昭祖死,与完颜部窝忽窝攻夺灵柩以示强。景祖乌古迺为诸部长时,仍拒不服,攻之不克。遂以其阻绝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