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三乘

三乘

梵文Triyana的意译。佛教名词。指使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途径。“乘”即“车辆”,意谓可以载人达到成佛之境。人因“根器”不同而有“三乘”:(1)声闻乘。“小根器”人依靠佛说(声闻)悟佛教“真理”,求得“阿罗汉果”(个人的解脱)。(2)缘觉乘。“中根器”人借“十二因缘法”得到觉悟,求得“辟支佛(缘觉)果”。(3)菩萨乘。“大根器”人着重“利他”,修“六波罗蜜”,求得“佛果”。

猜你喜欢

  • 徐贤妃

    627—650唐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名惠。八岁能文,遍涉经史,才思敏捷。太宗纳为才人,历迁婕好、充容。贞观末,频兴征伐,兼营宫室,服玩奢侈,百姓劳怨,因上疏切谏,太宗甚善其言。及太宗死,哀伤成疾

  • 王鸿儒

    ?—1519明南阳(今属河南)人,字懋学,号凝斋。成化进士。历任山西提学佥事、国子祭酒、南京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曾师事段坚。为学崇儒抑道,认为“孟子之学,明在于事亲事长,而幽极于知性知天,上下

  • 后台

    后(後)官署名。三国魏置留守尚书台。《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六年》:“诏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董督众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许昌,督后台文书。”胡三省注:“行尚书,谓尚书之随驾者;后台

  • 水碓

    利用水力转动的一种舂米设备。始见于东汉。《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二引桓谭《新论》:“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百倍。”《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使治屋宅,作水碓。”水碓

  • 回回国子学

    见“回回国子监”。

  • 自鸣

    古籍中记载共鸣的用语。古人将未曾发现声致振动的声源而出现的共鸣称为“自鸣”,在历代正史的“五行志”中往往将其作灾祥异事记述下来。但有不少学者在掌握共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物体的固有频率来消除共鸣。南

  • 蒙古畏兀字

    蒙古国时期创制的蒙古文字。系应用古畏兀字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始行于成吉思汗建国时期。据《元史·塔塔统阿传》,成吉思汗灭乃蛮,获乃蛮汗傅畏兀人塔塔统阿,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蒙古语,形成此种文字。元人称蒙

  • 林长民

    1876—192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原名则泽,字宗孟。清光绪秀才,曾从外籍教师习外文。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林纾等主编《译林》。曾译成《西方东侵史》。三十二年赴日留学,被推为留日福建同乡会长。

  • 贾塔剌浑

    元冀州(今属河北)人。元太祖授为四路总押,领炮手兵攻城略地。克益都,升行元帅左监军。后驻守谦谦州。元太祖十四年(1219),从太祖西征。太宗时,从拖雷入散关,渡汉水,略河南诸州,升总领都元帅。复从太宗

  • 阿那瓌

    ?—552柔然可汗。丑奴弟。柔然建昌十三年(520)继立,旋为族兄俟力发示发所逐,投北魏,居洛阳,被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后求返漠北,惧新立可汗婆罗门不容,魏置之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北。北魏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