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湘军

湘军

清代后期军队名。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由曾国藩在湖南建立。采取兵自招、将亲选、先选将、后募兵的编组方式组成。其兵士称为勇,其营称为勇营,以区别于国家经制军队的绿营。满五百人的称为大营,不足五百人的为小营。每营辖四哨,每哨辖八队。营以上设统领,统领所辖营数由几个营到几十个营不等。有时因为营数过多或作战需要,统领下设分统一级,但分统一级属于临时设置,不是固定编制,统领直属于大帅曾国藩。后因战区扩大,增设各路统帅。统帅部的内部组织有营务处(办理指挥、后勤诸务)、粮台(下设八个所),以及厘金、制造、支运、转运各局。湘军在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有陆军十三营,兵额五千余人,水军一营,兵额五千人。其后随着军事上的需要不断扩充,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攻克天京时已号称十万。在攻下天京后,大部分即遣散回籍。湘军的勇营兵制,因其私兵性质所决定,凡遇易将,整个营就须解散重建,造成层层只对上级私人负责的情况,清朝政府只有通过湘军主帅才能指挥湘军。晚清兵为将有的情况即起源于此。

猜你喜欢

  • 殿前都虞候

    官名。五代后周始置,掌殿前诸班军纪整肃。宋朝殿前司沿置,为统兵官之一,位副都指挥使下,以刺史以上充,徽宗政和四年(1114)定其位在正任防御使上。官名。宋承五代官制,设殿前司,其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

  • 临时执政府医务处

    北洋政府时期临时执政府的内部机构。掌府内医疗之事,职官设置不详。

  • 左都丞

    官名,为左都候的副长官,佐候行其职。详见“左都候”条。

  • 管河厅

    官署名。清制,管河道所属官员有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巡检等官。同知、通判的官署为“厅”,州同以下则为“汛”。直隶有管河道五,所属有十五厅,分六十六汛;山东有管河道二,所属有八厅,分二十二

  • 学系主任

    大学职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大学各学系各设主任一人,办理本系教务,由院长商请校长聘任;独立学院各系主任由院长聘任。

  • 即罚款,为官员惩罚方式之一。战国时秦国行施,其数额以官吏在执行职务时的责任关系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依据,一般分为赀一盾、二盾、一甲、二甲四级。见《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

  • 制国用使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置,掌财政,设制国用使为长官,下设同知制国用使司事、制国用副使。七年罢。

  • 省官报局

    官署名。清末置于各省,掌编纂官报并印行书籍。

  • 避房法

    选举制度。宋朝贡举考试考校试卷的一项规定。举人三场试卷,分发贡院帘内各房,由点检试卷官考校,决定高下去取。若举人与本房考官有亲属关系,则应避嫌,将试卷转别房考校,称避房法。铨试、公试、上舍试亦行此法。

  • 侍左郎中

    官名。宋朝吏部侍郎左选置,参掌侍郎左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