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右骁卫

左右骁卫

(1)隋炀帝时府兵十二卫中的两卫。本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所置的备身府,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掌领外军宿卫, 所领府兵称豹骑卫士。设官同“左右翊卫”,见该条。(2)唐代府兵十六卫中的两卫。隋炀帝置左右骁卫,唐沿置,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称左右骁卫府,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省“”字。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为左右武威卫,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其员额、职掌均同左右卫。凡翊府的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府属各有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事,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掌同左右卫。左右翊府各有中郎将、左郎将、右郎将、兵曹参军事、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掌同左右卫中之亲府。

猜你喜欢

  • 文思署令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造内外局分印合、伞浮图金银等尚辇仪鸾局车具、亭帐之物,和三国生日等礼及织染文服两署金钱。其佐官有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见《金史·百官二》。

  • 临时执政府指挥处

    北洋政府时期临时执政府的内部机构。民国三年、四年(公元1914~1915年)北洋政府总统府中有指挥处,设指挥使,执政府的指挥处当是沿总统府之制而设,职掌不详。

  • 郡道桥掾史

    郡分职吏名。汉代的郡若当交通枢纽或道路险阻,常特置道桥掾、史,专主修治道路之事。如武都有西部道桥掾,见《隶续》一一《李翕天井道碑》;河南尹有道桥掾,见《水经注·谷水》引《建春门石桥纪功柱铭》;蜀郡又有

  • 公士

    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一级,仅高于士卒,言其异于士卒,故曰公士。秦及西汉因之。宋朝亦置。太宗端拱二年 (989) 赐诸州高年长者百余人公士爵。1、爵名。为秦汉二十级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仅高于

  • 胥命

    春秋时期诸侯约盟制度。《春秋经·桓公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杨伯峻注:“胥命者,诸侯相见,约言而不歃血”,“《荀子·大略篇》云:‘不足于行者。说过; 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

  • 崇虚局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崇虚局”。官名。北齐太庙署令所属,掌五岳四读神祀,在京及诸州道士簿帐等事。

  • 官臣

    春秋时期称受天子之命得以自置官吏治理家邑的卿大夫。《左传·襄公十八年》:“其官臣偃实先后之。”杨伯峻注:“官臣,据《周礼·大宗伯》‘六命赐官’郑玄注,受天子命能自置官吏以治家邑者为官臣。”

  • 长兼

    官制用语。晋朝、南北朝时期多见。原指长期兼任某职,后发展为一种任官形式。《魏书·郭祚传》:“咸阳王禧等奏(郭)祚兼吏部尚书,寻除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秩位低于正员,可由此升为正员,亦可由正员降此

  • 临时稽勋局局长

    官名。为临时稽勋局的长官,见“临时稽勋局”。

  • 大司农十三部丞

    官名,王莽置,掌劝课农桑。《后汉书·卓茂传》:“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注:“王莽摄政,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课农桑。今书及《东观记》并言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