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军

中军

① 春秋晋国僖侯时“司徒”之改称。以僖侯名司徒,故以避讳改称。②官名。中军将军的简称。此外,尚有“中军元帅”、“中军都督”、“中军都将”,亦有省称为此者。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营三大营之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各设中军官十一人,位千总上,俱由本营内推选。清朝为绿营军中各标、协、营之首领官,负责协助领兵长官统理所辖各营军务。总督所辖者称督标中军,负责掌管关防,综理军务;河运总督所辖者称河标中军,负责督理河员,稽核工汛, 漕运总督所辖者称漕标中军, 负责催护漕船、 督率官弁。均由副将充任。抚标、提标中军由参将充任,镇标中军由游击充任。其他由副将、参将、游击统帅的协、营中军官以都司、守备充任。③军事编制。周朝军队分为左、右、中三军。中军乃发号施令之所,由主帅自领。《左传·桓公五年》: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 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西晋时诸王国皆置军,分上、中、下三军。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一千五百人。南朝宋、齐,及北魏、北齐沿之。明朝京营三大营中五军营、神机营内设中军,与左、右掖,左、右哨,谓之五军。另正德 (1506—1521) 时,武宗以阅兵为戏,自领群阉善射者为一营,亦称中军。


1、指主帅、主将。古代军队多分左中右三军,中军主将(主帅)自帅,发号施令于此。因此,后人也称主将为中军。唐李贺《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2、指各标的统领官。清代禄营兵分督标、抚标、提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中军。

猜你喜欢

  • 钤子手

    海关征税部外班职员,属监视宫,分洋员与华员两种,洋员的地位较华员高。见“征税部”。

  • 封侯大将军

    官名,西汉末年隗嚣派马援到蜀刺探公孙述军情时,公孙述想留马援,欲授马援封侯大将军。马援未受。见《后汉书·马援传》。

  • 汧池苑

    官署名。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置,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属涿鹿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下分各群,设群长,掌牧养马匹,以备军需。永乐十八年并入太仆寺。

  • 三司管勾架阁库

    官名。金置,属三司。掌管三司档案、文卷之事。员额一人,秩正八品。

  • 平准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质人专司市肆中买卖货物价格的估计与核定,以防止不法商人抬高物价或欺骗买主。廛人掌理征收市中各种税收,如货物税、房税、地税等。汉大

  • 荻库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隶司农卿。官名。南朝梁太仓令所属有荻库丞,掌管荻库事务。卢荻为造纸原料,故特建库以储之。陈沿置。

  • 督办京都市政事宜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京都市政公所的长官,见“京都市政公所”。

  • 左右旅贲率

    武官名。北周置,正职为上士,副职为倅长中士。参见“六率”。

  • 翰林侍讲

    见“翰林侍读学士”。官名。宋始置,属翰林学士院,掌为皇帝进读书史,讲解经义,备顾问应对,其地位略低于侍讲学士。宋初马宗元曾任此职,后多为侍从官以上的兼职。有以台谏兼侍讲者,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

  • 前校丞

    官名。秦属将作少府,为前校令副贰。汉因之。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更属将作大匠。成帝阳朔三年 (前22) 省。官名,西汉置,景帝时将作大匠所属工徒(工程兵)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校,每校置令丞。丞掌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