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藏舟去壑”。比喻世事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北周庾信《思旧铭》:“风云上惨,舟壑潜移”。此指国变。
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末章《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千里马。枥,马槽。千里马虽系伏槽头,其志仍欲奔驰。后以此比喻虽老而壮志犹存。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羞为老骥伏枥
源见“长平之祸”。指杀戮降卒。唐杜甫《聂耒阳书致酒肉》诗:“人非西谕蜀,兴在北坑赵。”【词语坑赵】 汉语大词典:坑赵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晋桓温北征,偶于金城见到从前所栽种的柳树都已成长,睹木思人,便油然产生了“迟暮”之
同“寡不敌众”。《吕氏春秋.壅塞》:“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宋 司马光《乞裁断政事札子》:“若人君不加裁决,使人臣各行其意,则朝夕斗讼,弱不胜强,寡不胜众。”见“寡不敌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秦山即会稽山,会稽山上有夏禹穴及庙,秦始皇祭大禹,登临此山,立石刻
同“魏王瓠”。唐黄滔《南海韦尚书启》:“而滔器同魏瓠,凡若庄樗,握无蛇口之珍,额有鱼身之点。”【词语魏瓠】 汉语大词典:魏瓠
《书.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弘王道,安殷民,亦所以惟助王者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本意谓教导殷民,服从周的统治。后因以“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
源见“击钵催诗”。指比试限时成诗。清杨夔生《浣溪沙》词:“郑婢萧奴亦捧心,敲诗刻烛一枝簪,是何滋味是如今。”
参见:郢书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