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麦煎散

麦煎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麦煎散

药方名称麦煎散

处方知母地骨皮(拣净)、赤芍药、甘草(炙)、石膏葶苈子、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麸炒)、人参滑石,各半两;麻黄(去根.节)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壮热,表里不解,气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言惊叫,或不语无汗,及瘾疹遍身,赤痒往来,潮热时行,麻豆疹子馀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涎喘头疼,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麦子煎汤调下。

如初生孩儿感冒风泠,鼻塞身热,喷嚏多啼、每一字许,并用麦子煎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普济方)卷三一九引《太平圣惠方》:麦煎散

药方名称麦煎散

别名麦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五)。

处方茯苓当归干漆(炒令烟尽)鳖甲(醋炙)常山大黄(煨)北柴胡白术生干地黄石膏各30克甘草1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除蒸敛汗。治骨蒸黄瘦,口臭肌热,盗汗,妇人血风攻疰四肢,心胸烦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小麦50粒,煎至120毫升。食后、临卧时温服。

有虚汗,加麻黄根30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九引《太平圣惠方

猜你喜欢

  • 丹蒿汤

    药方名称丹蒿汤处方丹皮3两,荆芥3钱,青蒿2两。功能主治中暑热,吐血倾盆,纯是紫黑之色,气喘作胀,不能卧倒,口渴饮水,又复不快。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六

  • 桑白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桑白皮散药方名称桑白皮散处方桑白皮30克(锉)赤茯苓60克 汉防己15克木香15克紫苏子7.5克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锉)大腹皮15克(锉)槟榔22克 青

  • 黄石散

    《杨氏家藏方》卷二:黄石散药方名称黄石散处方狗肝1具消石黄丹各4.5克功能主治治心风发狂。用法用量其上消石、黄丹研匀,将狗肝披开,掺药在内,以麻线缠缚,用水200毫升煮熟,去麻。将肝、药一顿细嚼,用煮

  • 甘草泽泻汤

    药方名称甘草泽泻汤处方生甘草30克,炙甘草30克,泽泻30克。功能主治益气生血,养血复脉。主气血虚亏。(室性早搏)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于天星方

  • 黄瓜蒌丸

    药方名称黄瓜蒌丸处方瓜蒌仁半夏山楂神曲(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以瓜蒌水为丸。功能主治治食积,痰壅喘急。用法用量每服以姜汤、竹沥送下20~30丸。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 大补肾气丸

    药方名称大补肾气丸处方五味子(炒)1两,黄柏(酒炒)1两,知母(去皮,酒拌,捣膏)1两,龟版(童便炙)2两,熟地黄2两(用生者,酒拌,铜锅内蒸半日,捣膏)。制法上为细末,入2膏,加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苓砂膏

    药方名称苓砂膏处方泽泻2两5钱,桂(去皮)1两,猪苓(去皮)1两半,赤茯苓(去皮)1两半,白术(去芦)1两半。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如鸡子大。功能主治伤寒脉数,热入胃呕吐;亦治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

  • 沉香养脾汤

    药方名称沉香养脾汤处方肉豆蔻(面裹,煨)1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1两,甘草(炙)1两,沉香1两(不见火),人参(去芦)2两,黄耆(蜜炙)2两,诃子(煨,去核)3分,橘皮(去瓤)3分,木香(炮)3

  • 摄风酒

    药方名称摄风酒处方寻风藤(一两)五加皮(一两半) 虎胫骨(二钱半)乌药(五钱)石楠叶(二钱半) 青木香(二钱半)苍术(五钱)骨碎补(七钱半) 三角尖(一两.石上生者)威灵仙(二钱半) 川续断(二钱半)

  • 附香丸

    药方名称附香丸处方附子(炮,去皮)、木香(炮)各等分(1方用白茯苓,不用木香)。制法上为末,白糊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小儿吐泻不定,肠鸣腹疼,肚急气粗。用法用量3岁20丸,食前米汤送下。摘录《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