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败毒汤

败毒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败毒汤

药方名称败毒汤

处方紫草半两,板蓝根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斑疮,毒气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8分,煎至5分,去滓,分2次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临证医案医方》:败毒汤

药方名称败毒汤

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犀牛角6-9g,丹皮9g,生地15g,赤芍9g,川黄连9g,菊花9g,甘草6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主局部化脓性感染有全身反应者。寒战,高烧,汗出,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用法用量若热毒入脑,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醒脑开窍。

各家论述方中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兰根、川黄连菊花甘草解毒清热;犀牛角、丹皮、生地、赤芍解毒凉血。

摘录《临证医案医方》

《喉痧症治概要》:败毒汤

药方名称败毒汤

处方荆芥穗1钱5分,薄荷叶1钱,连翘壳3钱,生蒲黄3钱,熟石膏4钱,炒牛蒡2钱,象贝母3钱,益母草3钱,生甘草6分,京赤芍3钱,炙僵蚕3钱,板蓝根1钱5分。

功能主治痧麻未曾透足,项颈结成痧毒,肿硬疼痛,身热无汗。

用法用量肺胃疫毒邪热移于大肠,大便泄泻,去牛蒡石膏,加葛根黄芩黄连;挟食滞,加楂曲之类。

摘录《喉痧症治概要》

《麻症集成》卷三:败毒汤

药方名称败毒汤

处方荆芥、生地、川连、净花、连翘防风、枯芩、桔梗甘草栀子、力子、川柏、元参、竹叶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主麻疹表里俱实。

摘录《麻症集成》卷三

外科全生集》卷四:败毒汤

药方名称败毒汤

处方花粉2钱,黄芩2钱,连翘2钱,赤芍2钱,银花2钱,归身2钱,生甘草节1钱。

功能主治痈初起红肿者。

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送下醒消丸。

注意疔毒忌用酒煎。

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败毒汤

药方名称败毒汤

处方大黄(锉碎,麸炒)2两,甜消(别研)2两,甘草(炙,锉)2两,陈橘皮(去白,焙)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风热眼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7分,入薄荷3叶,煎至4分,去滓,食后服。无薄荷,入乳香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猜你喜欢

  • 五奇汤

    药方名称五奇汤处方诃子2枚(一枚生用,一枚用面裹煨香熟,去核、面不用)肉豆蔻2枚(一枚生用,一枚用面裹煨香熟,去面不用)草豆蔻2枚(一枚生用,一枚面裹煨,去面不用)木香1块(如大枣大)甘草3厘米(如指

  • 白术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白术丸药方名称白术丸处方白术500克(土炒,研末)生地250克(饭上蒸熟)制法上药捣和,干则少入酒为丸。功能主治治痔漏,脱肛下血,面色萎黄,积年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15丸,米饮

  • 独活紫汤

    药方名称独活紫汤别名独活酒、大豆紫汤、独圣散、独活汤、独活紫酒、豆淋独活酒、大豆子酒、大豆紫酒处方独活1斤,大豆5升,酒1斗3升。功能主治补肾去风,消血结。主中风头眩,恶风自汗,吐冷水,产后百病,中风

  • 治疫清凉散

    药方名称治疫清凉散处方秦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各3克荷叶2克丹参15克柴胡4.5克人中黄6克功能主治治疫疠邪并于里,腹胀满闷,谵语发狂,唇焦口渴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伤食胸满,加麦芽、山楂、萝卜子、陈皮,胁

  • 鸡骨三仙丹

    药方名称鸡骨三仙丹处方水银1两,扫粉8钱,铅粉3钱。制法先将银窝以炭火煅红,再下水银、扫粉,仍煅红开裂,冷定取起,次下乌骨鸡脚胫骨,又将煅过之水银、扫粉二物盖于鸡骨上,又下火煅红,直至烟尽为度,冷定取

  • 黄土汤

    《金匮要略》卷中:黄土汤药方名称黄土汤处方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克 灶中黄土25克功能主治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

  • 精制狗皮膏

    药方名称精制狗皮膏处方生川乌800两,防己256两,山柰256两,透骨草160两,元胡160两,干姜128两,辣椒32两,蟾酥3两,樟脑128两,薄荷脑96两,冰片48两,冬青油56两,辅料:橡胶65

  • 济艰汤

    《医学集成》卷二:济艰汤药方名称济艰汤处方熟地1两,当归1两,山药5钱,玄参5钱,牛膝3钱,前仁1钱。功能主治因肾虚而噎膈者。摘录《医学集成》卷二《辨证录》卷四:济艰汤药方名称济艰汤处方白术5钱,人参

  • 马绊绳散

    药方名称马绊绳散处方故马绊绳1条(烧存性)。制法上为细末,以少许掺敷疮上。功能主治鼻中生疮。用法用量外贴。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 三柴胡饮

    药方名称三柴胡饮处方柴胡6~9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3克陈皮3克生姜3~5片当归6克(溏泄者,易以熟地)功能主治治亲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