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荜澄茄丸

荜澄茄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1两,白豆蔻(去皮)1两,肉豆蔻(去壳)1两,木香1两,草豆蔻(去皮,炒)1两,丁香1两,白术1两,缩砂仁1两,红豆蔻1两,桂(去粗皮)1两,益智(去皮)1两,诃黎勒(煨,去核)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茴香子(舶上者,炒)1两,槟榔(锉)1两,胡椒1两,干姜(炮)1两,阿魏(面裹煨,去面)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甘草(炙)4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胃心痛。腹胀满,口吐酸水,饮食无味,及一切气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温酒或盐汤送下,妇人醋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炒)1两,藿香叶1两,茴香子(炒)1两,人参1两,槟榔(锉)1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甘草(炙,锉)1两,蓬莪荗(煨)1两。

制法上为末,入麝香1钱匕,研细,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气滞不匀,胁痛烦满,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空心、食前橘皮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圣惠》卷七: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半两,木香半两,桂心1两,茴香子3分,诃黎勒1两(煨,用皮),沉香半两,干蝎半两(微炒),槟榔1两,蓬莪荗3分,白术半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当归半两(锉,微妙),高良姜3分(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虚冷,气攻心腹疼痛,胁肋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热生姜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

《宣明论》卷十二: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半两,良姜2两,神曲(炒)1两,青皮(去白)1两,官桂(去皮)1两,阿魏半两(醋面裹,煨熟)。

制法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焦痞塞,气逆上攻,心腹(疒丂)痛,吐逆不利,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宣明论》卷十二

普济方》卷五十六引《御药院方》: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别名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半两,薄荷叶3钱,荆芥穗1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糖霜蜜和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澄茄丸(《医学入门》卷七)。

摘录普济方》卷五十六引《御药院方

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1两,补骨脂(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羌活(去芦头)1两,芎藭1两,远志(去心)1两,萆薢1两,肉苁蓉(去皴皮,酒浸1宿,切,焙)1两,山芋1两,石斛(去根)1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虚生寒,冷气上攻眼目,肢体疼痛攻注。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1两,干姜(炮)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桂(去粗皮)3分,阿魏半两,肉豆蔻(去皮)3枚,缩砂(去皮)半两,草豆蔻(去皮)3枚,甘草(炙)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荜茇1分,白术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食毒,心胸痞闷,泄痢频并。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服10-20丸,酒送下。以知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济生》卷一: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不拘多少。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翻胃吐黑汁。

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后淡姜汤送下。

摘录《济生》卷一

《魏氏家藏方》卷五: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五味子(去枝)3分,木香(不见火)3分,官桂(去粗皮,不见火)3分,丁香(不见火)3分,阿魏(别研)3分,全蝎(炒)3分,茴香(淘去沙,炒)3分,青皮(去瓤)3分,良姜3分(炒),草果子(取肉炒)1两,胡芦巴(炒)1两,白术1两(炒),荜澄茄2两半,神曲2两(炒),甘草1分(炙),沉香半两(不见火)。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气虚滞,饮食难化,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生姜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御药院方》卷四: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三棱(锉碎)2两,陈皮(去白)1两半,蓬莪荗(锉碎)3两,枳实(生)1两,槟榔1两,黑牵牛(微炒)5两。

制法上为细末,水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宽中顺气,消积滞,化痰饮。主水谷不化,心腹满闷,大便闭涩。

用法用量本方名荜澄茄丸,但方中无荜澄茄,疑脱。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杨氏家藏方》卷六: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1两,藿香叶(去土)1两,人参(去芦头)1两,蓬莪荗(煨香,切)1两,甘草(炙)1两,丁香1两,茴香2两(微炒),木香1两半,肉豆蔻(面裹,煨熟)1分,麝香1钱(别研),安息香1两(酒煮,研开,滤去沙石)。

制法上药除安息香外,并为细末,次入炼熟蜜半斤和丸,每1两作15丸。

功能主治脾虚胃弱,气滞不匀,心腹疼痛,宿冷不消,腹胁虚胀,不思饮食,面色痿黄,脏腑滑泄,气不升降。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细嚼,橘皮汤或木香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博济》卷二: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沉香半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舶上茴香半两,乌药1两,白芷1两1分,胡芦巴3分,荜澄茄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丈夫元阳虚,冷气上冲,心胸满闷,肠胁雷鸣,或多攻刺,呕逆膨胀。

用法用量每服1丸,姜盐汤嚼下。

摘录《博济》卷二

《圣惠》卷九十八: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1两,白豆蔻(去壳)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沉香1两,缩砂(去壳)1两,当归(锉,微炒)1两,诃黎勒皮1两,吴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妙)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白术1两,木香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1两,桂心1两,槟榔1两,芎藭1两,人参(去芦头)1两,枳实(麸炒微黄)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肾脏久积虚冷气攻心腹,宿食不消,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九十八

《圣惠》卷七:荜澄茄丸

药方名称荜澄茄丸

处方荜澄茄1两,安息香1两,木香1两,肉桂1两半(去皴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当归半两(锉,微炒),补骨脂1两,茴香子1两,沉香半两,槟榔半两,肉豆蔻半两(去壳),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微炒),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虚冷气攻腹胁胀满,腰脚冷疼,面色多黑,体重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

猜你喜欢

  • 截疮散

    药方名称截疮散处方嫩松香1两,雄精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疥癞脓窠诸疮。用法用量入竹沥,纸卷成条,浸菜油1宿,取出,倒挂火烧,滴油涂之。即愈。摘录《外科传薪集》

  • 藿香左金丸

    药方名称藿香左金丸处方霍香5钱,吴茱萸4钱,川连3钱,郁金2钱,枳壳2钱,厚朴2钱,制半夏2钱,砂仁2钱,茯苓2钱,猪苓2钱,车前子2钱,六一散3钱。制法上为细末,香薷、生姜、木通各1两煎汤滴丸。功能

  • 白玉蟾擦药

    药方名称白玉蟾擦药处方白芷、草乌、南星、半夏、丢子杏仁、白及、白蔹、蛇床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病风,手足及遍身有肿块成疮,或冷麻者。用法用量以姜片蘸药擦之,待皮活病退方止。摘录《解围元薮》卷三

  • 化瘀通络洗剂

    药方名称化瘀通络洗剂处方骨碎补15g,苏木15g,桑寄生15g,伸筋草15g,威灵仙15g,桃仁9g,续断9g,当归尾9g,桑枝9g,川芎6g,红花6g。功能主治活血舒筋,化瘀通络。主上肢骨折脱位后期

  • 白术陈皮汤

    药方名称白术陈皮汤处方白术(炒,去油)1分,陈皮(去白)7分,人参5分,附子(去皮,童便煮)5分,芍药(炒)5分,川归(酒制)6分,半夏(炮)5分。功能主治久泻脾泄。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生姜2片,煎7

  • 荜澄茄散

    《圣惠》卷七:荜澄茄散药方名称荜澄茄散处方荜澄茄1两,槟榔1两,木香1两,苦楝子1两,茴香子1两,干蝎半两(微炒),硇砂1两(细研入),阿魏1两(面裹煨,面熟为度),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 加味救肺散

    《医宗金鉴》卷五十五:加味救肺散药方名称加味救肺散处方麦冬(去心)人参黄耆(炙)郁金五味子当归(酒洗)白芍药(酒炒)川贝母(去心,研)甘草(炙)马兜铃功能主治治小儿劳伤,无热,咳嗽痰中带血。用法用量水

  • 保真广嗣丸

    药方名称保真广嗣丸处方潞党参2两,车前子1两5钱,怀牛膝(酒浸)2两,天门冬2两,石菖蒲1两,炒远志1两,当归(酒洗)2两,五味子1两,山萸肉2两,怀山药2两,覆盆子1两5钱,杜仲(姜汁炒)2两,巴戟

  • 淡渗汤

    药方名称淡渗汤处方苍术1钱5分,厚朴(姜水炒)1钱,生白芍1钱3分,甘草1钱2分,扁豆3钱,赤茯苓1钱,建泽泻1钱,淮木通1钱,猪苓1钱,宣木瓜1钱,陈皮8分,川萆薢4钱,车前子8分,广木香3分(煨熟

  • 桃花散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桃花散药方名称桃花散处方桃花30克 葵子30克滑石30克槟榔30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功能主治利水通便。治产后大小便秘涩。用法用量空腹时以葱白汤调下6克。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