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香蕉

香蕉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蕉

药材名称香蕉

拼音Xiānɡ Jiāo

别名弓蕉、香牙蕉、甘蕉

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香蕉Musa paradisiaca L. var. sapientum O. Kuntze,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一般鲜用。

性味甘、涩,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安胎。

全草: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带,胎动不安;外用治痈疖肿毒,丹毒,中耳炎。

香蕉皮或果柄:高血压。

用法用量鲜品1~4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捣汁搽患处。治中耳炎,取茎汁滴耳。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香蕉

药材名称香蕉

拼音Xiānɡ Jiāo

别名蕉子(《桂海虞衡志》),蕉果(《本草求原》)。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芭蕉科植物甘蕉果实。秋季采收。

原形态甘蕉(《南方草木状》)

多年生草本,高3~7米,具匐枝。茎直立,由粗厚的叶鞘包围而成假茎。叶直立或稍上举,长圆形,长1.5~3米,宽40~60厘米;中脉明显,侧脉平行;叶柄长30厘米以上。穗状花序下垂,长60~130厘米;苞片佛焰苞状,紫红色,披针形或卵状披钎形,长15~30厘米以上,脱落;花单性,花束基部为雌花、上部为雄花,雄花脱落;萼黄白色,长4~5厘米;花瓣卵形,长约为萼之半。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浆果肉质,长圆形,长10~20厘米,有三钝棱,熟时黄色,无种子。花期夏,秋间。

本植物的根茎(甘蕉根)、果皮(大蕉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多为栽培。分布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淀粉0.5%,蛋白质1.3%,脂肪0.6%,糖分11%,灰分1%,维生素A、B、C、E等。并含少量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二羟基苯乙胺。叶含少量鞣质及纤维素11.55%。

药理作用果肉中含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二羟基苯乙胺甚多,日本所产者,含5-羟色胺在10~15微克/克据测定,乌干达所产之香蕉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为2微克/克,5-羟色胺为16.2微克/克。每日食入5-羟色胺10毫克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如食入过多,可能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在测定尿中吲哚或儿茶酚胺时,不应吃香蕉。未成熟的香蕉肉对豚鼠的保泰松诱发性胃溃疡,有预防(同时服用)或治疗(服保泰松后15天再服香蕉肉)作用;对强制性不动所诱发的大鼠胃溃疡也有保护作用,但对强的松诱发者则无效。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中所含的5-羟色胺使胃酸降低,以及香蕉肉缓和刺激的原故,它无抗胆碱作用,也无中枢抑制作用。芭蕉树叶及茎干的液汁(含5-羟色胺,但不含Dopa或去甲肾上腺素)能收缩离体豚鼠回肠及大鼠十二指肠,并升高犬及大鼠的血压,这些作用可被阿托品及妥拉唑啉所拮抗。干叶、茎之甲醇提取物有抑菌作用;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抗真菌物质可能是Musarin。

性味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冷。"

②《纲目》:"甘,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寒,微涩。"

功能主治清热,润肠,解毒。治热病烦渴,便秘,痔血。

①《日用本草》:"生食破血,合金疮,解酒毒;干者解肌热烦渴。"

②《纲目》:"除小儿客热。’

③《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炖熟食。

复方治痔及便后血: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热,连皮食之。(《岭南采药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香蕉

药材名称香蕉

拼音Xiānɡ Jiāo

英文名Banana

别名蕉子、蕉果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芭蕉科植物大蕉和香蕉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usa sapientum L.[Mlparadisiaca L.var.sapientum(L.)O.Kuntze]2.Musa nana Lour

采收和储藏:果实将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大蕉,多年生丛生草本,高3-7m。具匍匐茎,假茎厚而粗重,多少被白粉。叶柄甚伸长,长在30cm以上,多白粉,叶翼闭合;叶直立或上举,长圆形,长1.5-3m,宽40-60cm,叶面深绿,叶背淡绿,被明显的白粉,基部近心形或耳形,近对称,先端锐尖或尖。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无毛,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0cm以上,脱落,外面呈紫红色,内面深红色,每苞片有花二列,雄花脱落;花被片黄白色,合生花被片长4-6.5cm,离生花被片长约为合生花被片长之半,为透明蜡质,具光泽,长圆形或近圆形,先端具小突尖、锥尖或卷曲成囊。果序由7-8段至数十段的果束组成。果长圆形,按长宽比例较短粗,果身直或微弯曲,长10-20cm,棱角明显,果柄通常伸长,果肉细腻,紧实,未成熟前味涩,成熟时味甜或略带酸味,但缺香气或微具香气,无种子或具少数种子。花、果期全年。

2.香蕉,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植株丛生,一般高不及2m,高型的达4-5m。假茎均浓绿而带黑斑,被白粉,尤以上部为多。叶柄短粗,通常长在30cm以下,叶翼明显,张开,边缘褐红色或鲜红色。叶片长圆形,长(1.5-)2-2.2m,宽60-70cm,先端钝圆,基部近圆形,两侧对称,叶面深绿色,无白粉,叶背浅绿色,被白粉。德状花序下垂,花序轴密被褐色绒毛,苞片外面暗紫色,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内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略带浅紫色,离生花被片近圆形,全线,先端有锥状急尖,合生花被片的中间二侧生小裂片,长约为中央裂片的1/2。最大的果丛有果360个之多,重可达32kg;一般的果丛有果8-10段,有果150-200个;果长圆形,长15-25cm,果棱明显,有4-5棱,先端渐狭,果柄短,果皮青绿色,果肉甜滑,无种子,香味特浓。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1.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均有培培。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等地。

2.原产我国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以及云南等地有栽培。

化学成分大蕉果实含已糖(hexose),糖醛酸(uronic acid),乙酸异戊酯(isoamyl acetate),多马胺(dopami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5-羟色胺(serotonin),蛋白质(protein),枸椽酸(citeric acid),14α-甲基-9β,19-环-5α-麦角-24(28)-烯-3β-醇[14α-methyl-9β,19-cyclo-5α-ergost-24(28)-en-3β-ol],31-去甲环鸦片甾烯酮(31-norcyclolaudenone),磷酸烯醇丙酮羟化酶(PEPC)。种子含黄烷-3,4-二醇类成分:左旋-(2S,3S,4R)-2,3-顺式-3,4-反式-4,7-羟基黄烷-3,4-二醇[(-)-(2S,3S,4R)-2,3-cis-3,4-trans-4,7-dihydroxyflavan-3,4-diol],左旋-(2S,3R,4R)-2,3-反式-3,4-顺式-4,7-二羟基黄烷-3,4-二醇[(-)-(2S,3R,4R)-2,3-trans-3,4-cis-4,7-dihydroxyflavan-3,4-diol],左旋-(2S,3R,4R)-2,3-反式-3,4-顺式-4-羟基黄烷-3,4-二醇[(-)-(2S,3R,4R)-2,3-TRANS-3,4-cis-4-hydroxyflavan-3,4-diol]左旋-(2S,3S,4R)-2,3-顺式-3,4-反式-4,5,7-三羟基黄烷-3,4-二醇[(-)-(2S,3S,4R)-2,3-cis-3,4-trans-4,5,7-trihydroxyflavan-3,4-diol]。果皮含31-去甲环鸦片甾烯酮,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环木菠萝烯醇酯(cycloartenyl palmitate) .香蕉果实含5-羟色胺(serotonin)。

药理作用果肉中含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二羟基苯乙胺甚多,日本所产者,含5-羟色胺在10-15μg/g。据测定,乌干达所产之香蕉(Musa paradisiaca) 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为2μg/g,5-羟色胺为16.2μg/g。每日食入5-羟色胺10mg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如食入过多,可能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在测定尿中吲哚或儿茶酚胺时,不应吃香蕉。未成熟的香蕉肉对豚鼠的保泰松诱发性胃溃疡,有预防(同时服用)或治疗(服保泰松后15天再服香蕉肉)作用;对强制性不动所诱发的大鼠胃溃疡也有保护作用,但对强的松诱发者则无效。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中所含的5-羟色胺使胃酸降低,以及香蕉肉缓和刺激的原故,它无抗胆碱作用,也无中枢抑制作用。芭蕉树叶及茎干的液汁(含5-羟色胺,但不含Dopa或去甲肾上腺素)能收缩离体豚鼠回肠及大鼠十二指肠,并升高犬及大鼠的血压,这些作用可被阿托品及妥拉唑啉(PhentoLamine)所拮抗。干叶、茎之甲醇提取物有抑菌作用;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抗真菌物质可能是Musarin(C35H60O14N2)。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肺;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滑肠;解毒。主热病烦渴;肺燥咳嗽;便秘;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炖熟,1-4枚。

复方治痔及便后血: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熟,连皮食之。(《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1.《日用本草》:生食破血,合金疮,解酒毒;干者解肌热烦渴。

2.《纲目》:除小儿客热。

3.《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蔓赤车

    药材名称蔓赤车拼音Màn Chì Chē别名毛赤车、入脸麻、接骨仙子、鸡骨香、香蕉草、水靛青、水田草、川萃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蔓赤车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lionia scabra

  • 十萼茄

    药材名称十萼茄别名猫耳草、红丝线、钮扣子、血见愁来源茄科红丝线属植物双花红丝线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以叶和全株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味涩,凉。功能主

  • 变色红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变色红菇药材名称变色红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变色红菇Russula integra (L.)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

  • 扁竹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竹根药材名称扁竹根拼音Biǎn Zhú Gēn别名蝴蝶花、铁扁担、豆豉叶根来源鸢尾科鸢尾属植物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和根状茎入药。四季均

  • 野豇豆

    药材名称野豇豆拼音Yě Jiānɡ Dòu别名野马豆、山豆根、山马豆、山土瓜来源豆科豇豆属植物野豇豆Vigna vexillata (L.)Benth.,以根入药。秋季采,洗净晒干。性味苦,

  • 河乌

    药材名称河乌拼音Hé Wū英文名Dipper, Ouzel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河乌科动物河乌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clus cinclus (Linnaeus)采收

  • 土白芨

    《中药大辞典》:土白芨药材名称土白芨拼音Tǔ Bái Jī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兰科植物二叶舌唇兰的块茎。8~10月采挖。原形态草本,高30~50厘米。块茎2个,近倒卵形,肥厚肉质,黄

  • 赶风柴

    《中药大辞典》:赶风柴药材名称赶风柴拼音Gǎn Fēnɡ Chái别名节节红(《南宁市药物志》),饭汤叶、亚寨凡、大班鸠米(《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的

  • 棉花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棉花根药材名称棉花根拼音Mián Huā Gēn别名土黄芪来源锦葵科棉属植物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 L.、树棉(中国棉)G. arboreum L.及

  • 方蟹

    药材名称方蟹拼音Fānɡ Xiè别名中华绒螯蟹、河蟹、淡水蟹、螃蟹、真蟹、毛蟹、清水蟹、蟛蜞、小石蟹来源甲壳纲方蟹科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