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钓杆柴

钓杆柴

《中药大辞典》:钓杆柴

药材名称钓杆柴

拼音Diào Gǎn Chái

别名钓鱼竿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秋季采收。

原形态灌木,高达2米。小枝无毛。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具重锯齿,常不规则分裂,稀不裂,两面无毛或在下面脉腋具柔毛;叶柄长0.7~1.5厘米,微被毛或近于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4~9厘米,无毛,花梗长0.3~1厘米;花淡红色,直径0.6~0.8厘米;萼筒筒状,长1~1.2厘米,外面无毛,裂片5,三角形;花瓣倒卵形;雄蕊10~15;心皮1~2,子房顶端有毛。蓇葖果长椭圆形,萼裂片宿存,外面疏被长腺毛。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分布河南、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苦酸甘,凉。

功能主治利水除湿,清热止血,治水肿,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钓杆柴

药材名称钓杆柴

拼音Diào Gǎn Chái

英文名Chinese Neillia, Root of Chinese Neillia

别名钓鱼竿、黑楂子、杆杆梢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和毛中绣线梅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illia sinensis Oliv.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除去茎枝,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1.中华绣线梅灌木,高达2m。小枝圆柱形,无毛。幼时紫褐色,老时暗灰褐色。冬芽卵形,先端钝,微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红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5cm,微被短毛或近于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全缘,长0.8-1cm,早落;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1cm,宽3-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有重锯齿,常不规则分裂,两面无毛或在下面脉腋有柔毛。花两性;顶生总状花序,4-9cm,花梗长3-10mm,无毛;花直径6-8mm;萼筒钟状,长1-1.2cm,外面无毛,内面被短柔毛;萼片5,三角形,先端尾尖,全缘,长3-4mm;花瓣5,倒卵形,长约3mm,宽约2mm,先端圆钝,淡粉红色;雄蕊10-15,花丝不等长,生于萼筒边缘,排成不规则的2轮;心皮1-2,子房先端有毛。花柱直立。蓇葖果长椭圆形,萼筒宿存,外被疏生长腺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2.毛叶绣线梅 本种与中华绣线梅很相似,惟小枝、叶柄和叶片下面都具有密毛,叶边缘分裂较深,花梗长(3-3mm)、萼筒(长8-9mm)较短。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

2.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山坡丛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2.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苦、酸、甘;凉

归经肺;膀胱;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止血。主水肿;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山麦冬

    药材名称山麦冬拼音Shān Mài Dōnɡ英文名RADIX LIRIOPES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Lour. var. prolife

  • 矮人陀

    《全国中草药汇编》:矮人陀药材名称矮人陀拼音ǎi Rén Tuó别名狗头七来源菊科矮人陀Gynura pseudo-china (L.) DC. [G. bodinieri Lev

  • 山兵豆

    药材名称山兵豆来源大戟科山兵豆Phyllanthusreticulatus Poi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消炎,收敛,止泻。主治痢疾,肠炎,肠结核,肝炎,肾炎,小儿疳积。用法

  • 野苦荬菜

    药材名称野苦荬菜别名苦荬菜[江苏.福建]、秋苦荬菜、墓头回[江苏]、牛舌菜、稀须菜、盘儿草、山林水火草来源菊科野苦荬属植物野苦荬菜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Stebb.

  • 白果

    《中国药典》:白果药材名称白果拼音Bái Guǒ英文名SEMEN GINKGO别名白果仁来源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白果树、公孙树)Ginkgo bilo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

  • 接骨仙桃

    药材名称接骨仙桃拼音Jiē Gǔ Xiān Táo别名接骨仙桃草(《救生苦海》),八卦仙桃(《医方集听》),蟠桃草、夺命丹、活血丹(《纲目拾遗》),英桃草(《本草求原》),蚁公草、本地老鸦草

  • 鹰嘴爪

    《中药大辞典》:鹰嘴爪药材名称鹰嘴爪拼音Yīnɡ Zuǐ Zhǎo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鹰科动物苍鹰的嘴和脚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鹰骨"条。功能主治主五痔,烧为末服之。摘录《中药大

  • 臭黄皮

    药材名称臭黄皮别名臭麻木、假黄皮、五暑叶来源芸香科黄皮属植物臭黄皮Clausena excavata Burm. f.,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根切片晒干,叶阴干。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行

  • 庵闾子

    药材名称庵闾子拼音ān Lǘ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庵闾"条。冬季采收。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

  • 甘薯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薯药材名称甘薯拼音Gān Shǔ别名白薯、红薯、红苕、番薯、地瓜来源旋花科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以根、藤入药。生境分部各地栽培。性味甘、涩,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