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荚果蕨贯众

荚果蕨贯众

《中药大辞典》:荚果蕨贯众

药材名称荚果蕨贯众

拼音Jiá Guǒ Jué Guàn Zhònɡ

英文名Rhizoma Matteucciae Struthiopteris

别名野鸡膀子、小叶贯众

来源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的根茎及叶柄基部。春、秋季采收,削去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lm。叶簇生,二型,营养叶矩圆倒披针形,长45~90cm,宽14~25cm,二回羽状深裂,下部有10多对羽片,向下逐渐缩小成耳状,叶柄短;孢子叶较短,叶柄较长,一回羽状,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盖住孢子囊群。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或山谷阴湿处。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四川、西藏。

性状本品呈圆纺锤形或歪椭圆形,长10~15cm,直径6.5~8cm,密布叶柄基部,顶端可见黄棕色膜状鳞片。叶柄基部扁三棱形,上宽下细,向内弯曲;表面黑棕色,微有光泽,背面有纵棱5~6条,中间 l 条明显隆起,有的上端可见1~2条呈飞鸟形皱纹,腹面亦有纵棱;质硬,横切面外皮黑色,内面淡棕色,有线形维管束2个,排成八字形。基部根茎外露。味微涩。

化学成分含羟基促脱皮甾酮(ecdysterone)以及脂肪酸,其中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为主。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用于蛲虫病、虫积腹痛、赤痢便血、子宫出血、湿热肿痛。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荚果蕨贯众

药材名称荚果蕨贯众

拼音Jiá Guǒ Jué Guàn Zhònɡ

别名小叶贯众黄瓜香、野鸡膀子

出处本品为贯众品种之一,《本草图经》在贯众条下注云:“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杆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并附有淄州贯众图。根据分布及形态记述和附图所示,其原植物与荚果蕨相符。但也有人认为是蹄盖蕨属(Athyrium)或鳞毛蕨属(Dryopteris)植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Osmunda struthiopteris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约90cm。根茎直立,与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有柄;营养叶长圆倒披针形,长40-90cm,宽15-25cm,叶轴和羽轴偶有棕色柔毛,二回深羽裂;下部10多对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小耳形,中部羽片宽1.2-2cm;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孢子叶较短,直立,有粗硬较长的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围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侧脉分枝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膜质,白色,成熟时破裂消失。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3200m的高山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本品呈倒卵形或长圆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长10-16cm,直径在4-7cm;棕褐色;全体密被叶柄残基、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1条纵棱,近上端可见“V”或“M”形突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有1-3条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2.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1.3cm)横切面:表皮常脱落,最外面为数列至10余列厚壁细胞,分体中柱10余个,断续环状排列。内皮层明显。木质部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周围为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有大形裂隙,细胞内充满细小淀粉粒。

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内皮层明显;木质部两端呈弯钩状折叠;周围为韧皮部。维管束周围可见棕褐色的分泌细胞。

化学成分含蜕皮甾酮(ecdysterone),尖叶土杉甾酮(ponasterone) A,蕨甾酮(pteoster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为主的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荚果蕨根茎及叶柄基部的煎剂稀释到16%浓度时,体外对猪蛔虫头段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松弛作用。50%-70%的煎剂对整体猪蛔虫作用2-6小时后,猪蛔虫的活动呈不同程度的抑制。

鉴别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5g,在沙氏提取器中,用氯仿回流提取3小时,回收氯仿至20ml供点样用。以β-蜕皮激素为对照品。用硅胶G(上海荧光化学厂)铺板105℃活化1h。以氯仿-甲醇(9:1)展开,展距15cm。用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相应位置处均显蓝色斑点。

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血。主热病发斑;腮腺炎;湿热疮毒;蛔虫腹痛;蛲虫病;赤痢便血;尿血;吐血;衄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5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螺厣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螺厣草药材名称螺厣草拼音Luó Yǎn Cǎo别名飞龙鳞、石耳垂、石瓜子、瓜子莲、猫龙草、镜面草来源蕨类水龙骨科伏石蕨属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

  • 大半边旗

    药材名称大半边旗拼音Dà Bàn Biān Qí别名岩凤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疏羽半边旗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dissitifolia Bak.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

  • 短柱梅花草

    药材名称短柱梅花草拼音Duǎn Zhù Méi Huā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Shrotstyle Parnassia出处始载于《植物研究》。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虎耳草科植物短

  • 丝绵木

    药材名称丝绵木拼音Sī Mián Mù别名明开夜合、桃叶卫矛、白杜、白桃树来源卫矛科卫矛属植物丝绵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以根、茎皮、枝叶入药。春秋采

  • 锈毛白枪杆

    药材名称锈毛白枪杆拼音Xiù Máo Bái Qiānɡ Gǎn别名跳皮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锈毛样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ferruginea Lingelsh采收和储藏

  • 裂叶秋海棠

    药材名称裂叶秋海棠拼音Liè Yè Qiū Hǎi Tánɡ别名岩红、红孩儿、血蜈蚣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裂叶秋海棠Begonia laciniata Roxb.,以全

  • 大麦醋糟

    药材名称大麦醋糟拼音Dà Mài Cù Zāo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大麦制醋后剩余之糟粕。性味《纲目》:"酸,微寒,无毒。"功能主治《食疗本草》:&q

  • 山艾叶

    药材名称山艾叶拼音Shān ài Yè英文名Oakleaf Ajania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构叶亚区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jania quercifolia (

  • 树甘草

    药材名称树甘草别名裂果金花、当娜、大树甘草来源茜草科树甘草Schizomussaenda dehiscens (Craib) Li,以根、茎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

  • 百蕊草根

    《中药大辞典》:百蕊草根药材名称百蕊草根拼音Bǎi Ruǐ Cǎo Gēn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根。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下乳,亦通顺血脉,调气。"用法用量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