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海豘鱼

海豘鱼

药材名称海豘鱼

拼音Hǎi Tún Yú

别名海狶(《临海异物志》)。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皮下脂肪

原形态海豚(《纲目》)

体长2~2.4米,肥满呈圆锥形。头部较小,吻长而突出,如喙状,嘴与额交界处有V字形沟线相隔。上下颌各有齿94~100枚,齿末端尖锐,稍向后曲。耳孔极小。鼻孔1个,生于头顶部,边缘有瓣状膜,能自动开合。眼小,有黑圈。背部中央有脊鳍,前肢鳍状,形尖而狭;无后吱。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叶,成半月形鳍状。头部和躯体背面及两侧呈苍黑色,腹部白色。

生境分部群栖于海中,性很活泼。我国东海、南海一带均有。

化学成分肉占全身重量的38%,它含水分73%,蛋白质23.5%,脂肪1.5%,灰分1.8%。肉中的肌红蛋白的N端氨基酸为甘氨酸。按含铁率计算分子量为185560。

脂肪因身体部位不同,所得油脂的性质及组成也不相同。油脂的特点在于含异戊酸,它和其它脂肪酸组成混合甘油酯,而三异戊酸甘油酯则不存在。其总脂肪酸组成如下:饱和脂酸-异戊酸:皮下脂肪3.2,头部脂肪13.9;月桂酸:皮下脂肪1.0,头部脂肪2.4;肉豆蔻酸:皮下脂肪7.2,头部脂肪12.5;棕榈酸:皮下脂肪8.6,头部脂肪11.6;硬脂酸:皮下脂肪0.8,头部脂肪0.4。不饱和脂酸-十四碳烯酸:皮下脂肪4.7,头部脂肪2.7;十六碳烯酸:皮下脂肪25.9,头部脂肪25.4;C18酸群:皮下脂肪24.1,头部脂肪15.8;C20酸群:皮下脂肪18.6,头部脂肪12.7;C22酸群:皮下脂肪5.9,头部脂肪2.6。

皮下脂肪,含高级醇2~3%,与脂肪酸化合成酯。

无论老幼海豚,其皮下脂肪中的维生素A含率都足与鳕鱼肝油相匹敌。

性味《本草拾遗》:"味咸,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肉,主瘴疟,作脯食之,皮中脂,摩恶疮、疥癣、痔瘘。"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金剪刀

    《中药大辞典》:金剪刀药材名称金剪刀拼音Jīn Jiǎn Dāo别名河边威灵仙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湖州铁线莲的全草。夏、秋季采,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6棱,疏被弯曲的短柔

  • 破天菜

    药材名称破天菜拼音Pò Tiān Cài别名大将军、野烟、红麻菠萝、红雪柳、蒙自苣、野莴笋来源桔梗科山梗菜属植物破天菜Lobelia seguinii Levl. et Vant.

  • 白千层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千层药材名称白千层拼音Bái Qiān Cénɡ别名玉树、千层皮来源桃金娘科千皮层属植物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a L.,以树皮及枝叶入

  • 地锦

    《中药大辞典》:地锦药材名称地锦拼音Dì Jǐn别名地噤(《本草拾遗》),常春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山虎(《苏南种子植物》),大风藤、过风藤

  • 胡颓子根

    《中药大辞典》:胡颓子根药材名称胡颓子根拼音Hú Tuí Zǐ Gēn别名牛奶根(《分类草药性》),贯榨根(《浙江民间草药》),叶刺头(《泉州本草》)。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颓子

  • 乌蛇皮

    《中药大辞典》:乌蛇皮药材名称乌蛇皮拼音Wū Shé Pí出处《纲目》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乌蛇"条。功能主治《纲目》:"治风

  • 鬣羚骨

    药材名称鬣羚骨拼音Liè Línɡ Gǔ英文名Bone of mane antelope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鬣羚的四肢骨。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ricornis

  • 白屈菜根

    《中药大辞典》:白屈菜根药材名称白屈菜根拼音Bái Qū Cài Gēn别名小人血七(《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根。夏季采挖,阴干用。性味味苦涩,性

  • 发痧藤

    《中药大辞典》:发痧藤药材名称发痧藤拼音Fā Shā Ténɡ别名夜牵牛、毒根斑鸠菊(《广西药植名录》),过山龙(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菊科植物细

  • 苋根

    《中药大辞典》:苋根药材名称苋根拼音Xiàn Gēn别名地筋(《石药尔雅》)。出处《石药尔雅》来源为苋科植物苋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苋"条。性味甘,寒。①《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