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介绍】:见何游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白头翁之别名,详该条。
指纹如水字的形状,多属脾肺阴伤(见《四诊抉微》)。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指小儿壮热惊厥而啼,为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而成。临床常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犁头草,详该条。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指五种大要的刺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节刺。详各条。
刺法术语。与“推而纳之”对举。《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转动向上抽引,这是针刺泻法操作要领。
即妊娠。详该条。
即养阴润燥。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