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金蟾散第一方,见金蟾散条。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洗)、山药、牛膝(酒洗)、杜仲(去皮,姜酒炒)、巴戟天(酒浸,去心)、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萸(酒蒸)、茯苓、人参、木香
书名。24卷。清·徐彬撰于1671年。作者据《金匮要略》徐镕本的条文次序予以诠释,注文的特点浅显易晓,旨在发明原书蕴奥;注后或补以论述,故以“论注”为书名。书中发表个人见解较多,颇为后世医家所重。但在
气功术语。泛指在练功过程中,应掌握的原则与要求,以及在炼功的某阶段中所应掌的一种火候。但有数种理解,一指炼功时要求清心寡欲。《太乙金华宗旨·逍遥章》:“洗心涤虑为沐浴”。一指炼功过程中微微汗透,得到如
【介绍】:唐代骨伤科医家,僧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所掌握的正骨技术和指导处理脱臼和骨折的见解很符合科学。强调运用麻醉、牵引(拔伸)、复位(收入骨或捺正)、固定(夹缚)、活动等十三个步骤。撰有《仙
证名。指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肤有发热感觉,即尺热。《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参见发热、尺热条。
指主要症状。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者即构成辨太阳病的主证。或在主次兼挟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温热论》:
①见《中药材手册》。为刘寄奴之别名。②见《江西草药》。为鹿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眼胞痰核、胞生痰核、胞睑肿核、眼泡痰核、目疣。多由脾胃蕴热与痰湿相结阻滞经络而发。本病“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疼。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
外治法。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即在未破皮之软组织损伤处用药物进行热敷,藉以达到散瘀消肿、活络止痛之目的。亦可用海桐皮汤为末装袋内热敷,或以食盐炒后热敷。以疼痛缓解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