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中藏经》。指小儿泄泻,大便稀薄而色白者。多由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所致。其症可伴有腹胀、腹痛、唇淡等。治宜健脾利气,用白术丸(《中藏经》:白术、当归、白芍、木香,等分为末,炼蜜丸如绿
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指鼻涕清稀如水,喷嚏频频。参见鼽条。
出《证治准绳·杂病》。即阴痫和阳痫。各详该条。
见育婴秘诀条。
病名。瘰疬的一种。见《外科正宗》卷二。多因冷热不调,饥饱喜怒失常,致脾失健运,生痰结核而成。初起如梅、李,可遍及全身,久则微红,后可破溃,溃后易敛。治宜行气豁痰,用芩连二陈汤。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粪箕笃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毛麝香之别名,详该条。
淋证之一。多因气血虚衰,精髓干枯所致(见罗应章《经验医库·溲淋》)。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症见小便滴沥不断,其痛难忍。治以干茯汤。参见淋条。
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详目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