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注史载之方
见周氏医学丛书条。
见周氏医学丛书条。
即硫黄。见该条。
出《素问·骨空论》。齿龈的根部。
病证名。《大明诸家本草》:“茜草,……止鼻洪。”指鼻衄之甚者。参见鼻大衄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指生于手、足丫间背面皮中之硬结。三、五个不等,并有疼痛。治同足叉发。
《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当归、炒干姜、人参、白芍药各一钱,生地黄三钱,炮附子七分。水煎服。治温病下后,反痞满者。
见《本草纲目》。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指病在夜里严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又:“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谓到了夜里,人体的正气蛰藏,已经入脏,使邪气独居体内,肆无忌惮,所以病气也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胡黄连、炒芜荑、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麝香(另研)五分,干蝦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
2卷。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刊于1591年。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根据本书原刊在文字校勘上颇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
病名。见《张氏医通》卷十。指产后肢体发麻,兼有眩晕病症。多因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充养周身。或因产后经脉空虚,痰饮瘀阻经络所致。失血过多者,症见手足麻木,或小腹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痰饮瘀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