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热崩漏

血热崩漏

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过嗜辛辣,或感受热邪,或五志化火热郁于内,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或忿怒伤肝肝经火炽,血失所藏等,以致经血妄动。症见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沥日久不止,血色深红,稠粘,面赤口渴烦躁不寐头晕等。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清热固经汤。如兼气虚者,加沙参、黄芪;口渴,加麦冬、花粉;若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者,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生姜,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香附炭之类。

猜你喜欢

  • 急性阑尾炎

    急腹症之一。属祖国医学肠痈范围。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情志所伤,暴急奔走等而成。症见脐腹部走窜疼痛,数小时后固定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寒热不适,进而热盛肉腐,瘀结成块,形成阑尾周围

  • 战汗

    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慄,继而全身出汗,称为战汗。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表现。正能胜邪,则邪随汗解,病转痊愈。《广温热论·战汗》:“温证不论初起未传,俱以战汗为

  • 肾实热

    指肾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又:“病苦痹,身热

  • 结缔组织外痔

    病名。外痔之一种。见《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症为肛门部皮瓣赘生,有异物感,无痛痒,但热邪盛时则痛而肿胀。一般不需治疗。疼痛时可用薰洗法。余参外痔条。

  • 何潮元

    【介绍】:太平天国将领兼医生。广西人,通医理,兼长于祝由。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后,被封为内军师,并弃祝由法而专尚药饵治病法。1852年升任内医监军,1853年升前一军内医,同年封恩赏丞相。后领兵征伐于皖赣

  • 四时

    即春、夏、秋、冬四季。

  • 力钧

    【介绍】:清末医家。字轩举,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年治儒习医,尝与福州名医郭永淦作《伤寒问答》,并曾参《全体阐释》作中西医异同之比较,主张“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曾历游新加坡、日本、德、法、意、俄、

  • 寓补于攻

    虚实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寓,寄托。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营养自能恢复。②寓,寄居。

  • 赤鼻

    病证名。①小儿鼻色赤,乃脾胃实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如只微赤,则为脾胃虚热;宜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证治准绳》)。参见鼻条。②见《中医外科概要》。即酒齇鼻,详该条。

  • 月事不来

    病名。《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