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热

虚热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①指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驰,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杂病》卷一:“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又“骨痿、肉燥、筋缓血枯、皮聚、毛落,阴不足而有热疾,是为虚热。”“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热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入门》曰,气虚热,升阳以散之,宜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宜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宜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②指热病昏迷症状者。《石室秘录·热症门》:“发狂如见鬼状者,实热也;热病不知人者,虚热也。实热宜泻火,虚热宜清火。”参见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条。

猜你喜欢

  • 痘毒

    指引致痘疮(天花)之邪毒。中医认为痘疮系因内蕴之胎毒为外在的天行疠气所引动而发病,故称为“痘毒”。《医学正传》卷之八:“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

  • 腋汗

    证名。见《医林绳墨·汗》。指两腋下多汗。有因肝虚挟热者,治以补肝养血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有因少阳挟热者,治宜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并可外用牡矾丹擦出汗处。

  • 虞景豫

    【介绍】:见虞惊条。

  • 马志

    【生卒】:十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初为道士,通晓医药,为人治病多有显效,曾与刘翰共同治愈宋太宗病。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尚药奉御刘翰、翰林医官翟煦、陈昭遇等九人同校本草,新增药品百余种,马志均一

  • 肝痈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胜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

  • 萤火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丹初发由髂部上延至肋下或髆转至胁者。治宜赤小豆一合,硝石半两,寒水石一分,研为细散,以冷水调下半钱,每日三次服,以小儿大小可酌情增减。外治以灶中黄土一合,

  • 蟠肠气

    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十七。详疝条。

  • 指甲脱落

    病名。指手指甲自行脱掉的病候。《石室秘录·指甲脱落》:“有人手指甲尽行脱下,不痛不痒。此乃肾经火虚,又于行房之后,凉水洗手,遂成此病。方用六味汤加柴胡,白芍,骨碎补治之而愈。”其言可供参考。

  • 慢痧

    痧证之一。指痧毒滞结脏腑经络而慢性发作的病证。《痧胀玉衡·慢痧必须速治》:“痧若紧者,只在顷刻。慢者或期至十日半月而死,或期至一月二月而死,甚有期至三四月而死,此诚痧之慢矣。……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

  • 方石

    出《神农本草经》。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