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卷灸
即艾条灸,见该条。
即艾条灸,见该条。
见.《本经逢原》。即芦叶,详该条。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
《仙授外科集验方》方。沉香、连翘、桑寄生、丁香、射干、独活、乳香、升麻、大黄(蒸,欲利生用)、木通、羌活、甘草、麝香(溃破者用)、青木香(一方有生黄芪)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竹沥、芒硝(冲服),
【介绍】:元代医生。江西安福县人。通医学,后归隐东阳山下。
①指本经。《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②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针经指南·标幽赋》:“正经十二。”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石决明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盾叶薯蓣之别名,详该条。
同唾。详该条。
病名。指肉痿。《医宗必读·痿》:“脾痿者,肉痿也。”详肉痿条。
证名。见《外科理例》卷一。又名内陷。即疮疡邪毒内攻之意。参见三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