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腿痛

腿痛

证名。指腿部肌肉、筋脉或关节间作痛。《张氏医通·腿痛》:“腿痛亦属六经。……痛有血虚血寒寒湿风湿湿热流注阴虚阳虚、肾虚风袭之殊。”因寒者,症见腿痛轻甚,或麻,或肿,恶寒喜暖,宜温散为主,方用白术附子汤舒筋三圣散等;因湿热者,症见腿痛或上或下,或红肿,或热,溲赤等。治宜清化为主,方用当归拈痛汤等;因湿痰流注经络者,常见腰胁有块,两腿互换作痛,痛无定处,泛恶头眩等。治宜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加羌活白术等。阴虚者用六味丸等;阳虚者用八味丸等。肾虚风袭者,用安肾汤。腿为足六经所循,可按病痛部位的不同选用各引经药。参见臂痛条。

猜你喜欢

  • 产后胁痛

    出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属血瘀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

  • 杠柳皮

    见《科学的民间药草》。为香加皮之别名,详该条。

  • 针刺角度

    指进针时,针体和穴位皮肤间的角度而言。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采用何种角度主要与穴位的所在部位和治疗要求有关。有时同一穴位亦可采用不同角度进行针刺。

  • 补土派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 痰蒙心包

    即痰迷心窍。详该条。

  • 拭秽法

    出《世医得效方》。即初生拭口。详该条。

  • 吐涎沫

    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指口中涎多或呕出涎沫的症状,多属饮邪。治宜温化,可用半夏干姜散、小青龙汤、五苓散、吴茱萸汤等方。因脾虚不能约束津液者,宜六君子汤加减;挟寒而脉迟细者,加肉桂、干姜

  • 何炳元

    【生卒】:1861~1927【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廉臣,浙江绍兴人。曾任绍兴医学会会长,创办《绍兴医药月报》,自任副编辑。在学术上思想少保守,不墨守老师传授的方法,主张凡有利于发展中医学术的

  • 醪酒

    (láo醪),浊酒,醪酒即由五谷酿成,未经蒸馏或过滤的酒,有温通经脉,运行营卫的作用,古代用之以治病。《素问·玉版论要》:“容色见上下左右,……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

  • 刺灸法

    指各种针刺和灸治的方法而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刺、九刺、十二刺及针刺和艾灸补泻方法的记载,后世又续有发展。刺灸法为针灸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适当与否,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方法,参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