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腹结,见该条。
证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腣中内间,咽喉之下,结喉之上,前后左右不定,起有白膜、黄膜小点似蚕子……发左则平肝,发右则清肺。治宜去膜升提,驱风解毒之药治之。”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小陷胸汤、六味汤等加减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痧证之一。《治痧要略·紫疱痧》:“痧毒郁遏不内攻则外溃,毒伏阳明,日久有发为紫疱,或如圆眼大,或如蚕豆大,溃有紫血,内陷一坑,须于指尖、臂湾、腿湾放之,尽去毒血,用苏木、泽兰、金银花之类,少加牛黄治之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芦竹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土贝母之简称,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肩髃。见该条。
证名。见《类证治裁·淋浊》。即便浊。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