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萎不长

胎萎不长

病名。亦称胎不长胎不长养荫胎卧胎妊娠胎萎燥胎弱症。指妊娠至5~6个月时,其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多因血寒、气血虚弱,血热所致。若素体阳虚或孕后过食寒凉之品,戕伐阳气,致血寒宫冷、阴盛阳衰、胎失温养。症见形寒怕冷,喜温畏凉,腰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清涎。治宜养血温胞。方用长胎白术丸(《叶氏女科证治》炙白术川芎川椒干地黄阿胶牡蛎茯苓)。若素有宿疾,气血暗耗,或胎漏下血日久,血不养胎,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胎失所养。症见身体羸瘦,面色萎黄或白,头晕短气,疲倦懒言。治宜益气补血养胎。方用八珍汤。若平素肝气较盛,忧郁易怒,肝郁化火,则血内蕴热而真阴耗损,致胎不长养。症见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夜寐梦多,口干或渴,五心烦热小便频数而赤,大便干结。治宜清热凉血安胎。方用固胎煎(《景岳全书黄芩、白术、芍药、阿胶、当归陈皮砂仁)或凉胎饮(《景岳全书》生地、黄芩、芍药、甘草、茯苓、当归、枳壳)。本病应与胎死不下鉴别。

猜你喜欢

  • 避年

    出《脉经》。亦名避经、周经。指月经周期一年来潮一次者,不属于病症。与经闭不同,但临床较为少见。

  • 交感出血

    出《傅青主女科》。即交接出血。详该条。

  • 养生十六宜

    养生方法。十六宜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形体锻炼,内容包括:发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齿宜数叩,舌宜舔腭,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提,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背宜常暖,

  • 沆瀣(xiè 谢)丹

    《幼幼集成》卷二方。原名集成沆瀣丹。川芎(酒洗)、大黄(酒洗)、黄芩(酒炒)、黄柏(酒炒)各九钱,黑牵牛子(炒,取头末)、滑石、连翘、炒赤芍药各六钱,薄荷叶、枳壳(麸炒)各四钱五分,槟榔(童便洗、晒)

  • 清火消丹汤

    《外科真诠》方。生地黄、牡丹皮、玄参、牛膝、赤芍药、天花粉、甘草。水煎服。治丹毒热在胆经,色赤,陷于皮肤之内,灯下视之如纱裹朱砂。

  • 玉翳浮瞒

    病证名。《银海精微》:“玉翳者,风充入脑,积热肝膈,发歇疼痛,失于调治,日久积累,血凝不散,结成白翳,遮满瞳人,如玉色相似,立名玉翳浮瞒。”即玉翳遮睛,详该条。

  • 推疣法

    外治法的一种。见《中医外科学》。适用于高出皮面,损害较少的寻常疣及丝状疣。用棉花棒或刮匙(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使其紧贴疣的根部,与皮肤成30°角,然后向前推之(用力不可过猛,如疣体表面角化过度,则在局

  • 木檽

    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木耳之别名,详该条。

  • 胃热喉疳

    病名。系指喉疳病之因于胃热上炎者。详喉疳条。

  • 接骨金粟兰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九节茶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