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候。出《肘后方》卷七。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即聚开障。详该条。
出《独行方》。为合欢皮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腋下至胁部疼痛。出《素问·气交变大论》。详胠胁肋痛条。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鲜葱白一枚,豆豉二钱,薄荷四分,粳米三十粒。水煎服。治小儿伤寒初起,头痛身热,发冷无汗。
指皮肤枯涩失去润泽。为精血枯涸的一种表现。《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踹。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骈,并列或一对。骈产即双生。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水蛭条。即经闭。详该条。
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滑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