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痧痘集解条。
名词。出《素女经》。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
即子痫。详该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九。系指咽喉一侧或二侧生瘤肿起,形如龙眼,顶大蒂小者。多由肺经蕴热或肝气郁结所致。《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喉瘤郁热属肺金,多语损气相兼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
病证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指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疾病。《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癥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
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胡芦巴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陈仕贤条。
参见司天在泉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扁豆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明生。原籍华亭(在江苏松江),后迁居吴县。长于诊脉,晚年隐居山中,撰述有《医衡》一书,后由梅鼎等辑成(1721年刊行)。另有《病议》等书,未见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