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夏子益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因湿热凝聚而成。生于小腿之下,跟骨之上。初如核桃,色红漫肿,微胀痛,脓宜速溃,迟则脓毒伤筋。早期治同外痈;若迟溃则伤筋脉。治同无头疽。
病证名。又名孟夏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热者无用燔针。
指非经脉所过之处。《灵枢·经脉》:“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浮,浮肿或虚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邪盛阳气虚,则水湿运行不畅,故出现胀满浮肿。如脾阳虚的腹胀便溏,脾肾阳虚的水肿等,均属寒证。
出《救荒本草》。为胡枝子之别名,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阳明之别。《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发狂;虚则为足胫部肌肉萎缩,弛缓不收
见《广州植物志》。为蒲葵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庄复严《妇科百辨》:“妇人产后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积痰滞火所致。宜七气合二陈汤。”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即倒产。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