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症因脉治·吐水类》。又称呕苦。详该条。
疝之俗称。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详疝条。
病证名。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筋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皆痛,缺盆中肿痛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黄蓬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刘开条。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攒竹,见该条。
七怪脉之一。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
《审视瑶函》卷六方。川椒(去目,微炒)、熟地黄、生地黄。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米饮送下。治目昏多泪。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心稍厚,边周较薄,擦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如罩着一层粘液,呈油腻状。为胃中阳气被阻,痰湿内盛之候,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一类病证。
即拔罐法。因古代用兽角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详拔罐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