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伤寒类证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长伸肌腱胫侧缘,与太冲穴相平处。主治疝气上冲,呼吸不通。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病名。又名产后痨。《经效产宝》:“产后虚弱,喘乏作寒热状如疟,名为蓐痨。”因产后气血耗伤,调理失宜,感受风寒,或忧劳思虑等所致。症见虚羸喘乏,寒热如疟,头痛自汗,肢体倦怠,咳嗽气逆,胸中痞,腹绞痛或刺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因服燥药而致者,服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甘草以滋阴血;若小便频数而黄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麦冬、天冬、五味子以滋化源。
出《周礼》。指徐(粳米)、黍(粘黄米)、稷(谷子,一说为高粱)、粱(上等小米)、麦、苽(菰米)。
《医醇賸义》卷二方。黄芪、人参、茯苓、当归各二钱,白术、白芍药(酒炒)、陈皮、砂仁各一钱,甘草、木香各五分,青蒿梗一钱五分,料豆三钱,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脾劳,饮食不调,或行役劳倦,积久脾败
气功术语。指凝聚意念。出《庄子·达里》:“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在气功中排除种种杂念,思维活动凝聚在练功上,除练功意念外,其他思维活动不起,而保持着一种宁静的练功状态。
病名。即患缠喉风以颈项肿大等外症为主要表现者。又名阳毒喉风。多由火毒上冲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肿连腮项,胸闷气促,目睛外突,寒热大作。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医家。继唐·刘禹锡撰《传信方》之后,撰有《续传信方》十卷,佚。又撰有《婴孩方》10卷(见《宋史·艺文志》)。
病证名。即风寒咳嗽。《古今医鉴》卷四:“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治当以发散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参见风寒咳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