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因多劳过欲,真阴亏损,阳浮引阴血从上窍而出的衄血。《景岳全书·杂证谟》:“衄血有格阳证者,以阴亏于下,而阳浮于上,但察其六脉细微,全无热证,或脉且浮虚豁大,上热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证也。治
见面王条。
【介绍】:清末医家。字涴云,又称维摩和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长于本草,编有《本草分经》(1840年刻行),其特点是以经络为纲,以药为目,在每一经下分补、和、攻、散、寒、热等项,加以叙述。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鸡内金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有《活幼悟神集》20卷,佚。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蟛蜞菊之别名,详该条。
见《甘肃中药手册》。即核桃楸皮,详该条。
病证名。阴茎包皮感染湿热毒邪,以致局部焮赤肿痛成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肿,下焦热,热气冲阴,阴头忽肿合,不得小便,乃至生疮。”此症暑天较多,婴幼儿包皮内积垢未除者,每易致之。治宜清热利尿,用导
出《喉科秘旨》卷下。即悬壅垂之俗称,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腋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