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痄腮

痄腮

病证名。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又名炸腮含腮疮蛤蟆瘟。临床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主要是由于风温病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颊所致。两颊腮部属少阳,邪入少阳,络脉壅滞,气血流通受阻,表现于两耳下腮颊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若受邪较重及较大患儿,可并发睾丸红肿疼痛。如温毒内窜心肝,可见壮热头痛、嗜睡、呕吐,惊厥、昏迷等(并发脑膜脑炎)。治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睾丸肿痛可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昏迷、惊厥者,用羚角钩藤汤外治可用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患处。

猜你喜欢

  • 发乳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三。又名乳发,俗称脱壳乳痈。本病为乳痈之严重者。溃则皮肉尽腐,迅速扩大,如治疗不当,易伤囊隔,终成漏症,久不收口。证治见乳痈条。

  • 失胎

    出《脉经》。即小产,详该条。

  • 食积

    病证名。出《平治会萃》。食物停滞不能消化的证候。又名宿食不消、乳食不调。小儿脾胃嫩弱,乳食失调,致伤脾胃,食积滞于内,六淫病邪侵于外而致。症见腹胀,腹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治宜消食导滞,调理脾胃

  • 妊娠感冒

    病名。指妊娠期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有汗或无汗等病证。由于孕妇体虚,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邪气束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肺失宣畅引起。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声重流涕,身无汗,脉浮紧或浮滑,

  • 土虺蛇

    见《普济方》。为蝮蛇之别名,详该条。

  • 水寒射肺

    指寒邪和水气犯肺脏而引起的病变。多由平素患痰饮或水肿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寒水上逆,以致肺气失宣。主要证候有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腻,或伴有发热、恶寒等。治宜宣肺降逆、温化水饮。

  • 淖泽

    淖,滑润之意;泽,作濡润解。即濡润流利。《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灵枢·刺节真邪篇》:“脉淖泽者,刺而平之。”《灵枢·决气》:“淖泽注于骨。”

  • 散瘀

    用活血祛瘀药物以消散瘀肿。参见祛瘀消肿、破瘀消癥条。

  • 拨络法

    即拨法。见该条。

  • 紫遍舌

    全舌呈浑紫色。此舌可见于酒后伤寒,或伤寒用葱酒发汗致酒毒入心,或见于肠原性青紫症。前者宜清热透邪,兼解酒毒;后者宜温中理气,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