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性炎上

猜你喜欢

  • 尚药局

    古代管理药品及其他有关事务的最高机构,南北朝时期北魏等朝归属门下省。至唐属殿下省。局内设奉御2人,官阶五品下。直长2人,掌管为帝王配制药物,并由文武长官1人监督。药成后,要由医佐、奉御、殿中监、皇太子

  • 鼻疳疮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又名鼻疳、鼻疳蚀、鼻疮、鼻、疳鼻等。小儿多患。多因肺胃积热,或由风湿之气壅成内热所致。本症以鼻下两旁生疮,赤痒,或连唇生疮,渗液浸淫、糜烂为主,甚而波及鼻孔;间或伴有

  • 积滞泄泻

    病证名。又称积结泻。因饮食积滞而致。《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积滞泄泻,腹必绞痛方泄者是也,平胃散加磨积药。”参见食积泄泻条。

  • 四诊合参

    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背恶寒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背部有寒冷感觉。《张氏医通》卷三:“背为阳位,背上恶寒,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

  • 疔疮草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 本病论篇

    《素问·遗篇》篇名。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古人从这些变化中,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决定于人气、天气、神气等条件。这个理论是重申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精神。

  • 别录

    见名医别录条。

  • 治中水毒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吴茱萸一升,生姜一升半,犀角、升麻、陈皮各二两,乌梅十四枚。为粗末,水煎,分二次服。治忽中水毒,手足指冷,或至肘膝者。

  • 促脉的简称。《伤寒论·辨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详促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