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见《明史·方技》。明·吕复撰。已佚。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病名。指痔因情绪刺激,起居不慎等因素而发者。《外科大成》卷二:“……遇劳苦气怒酒色则发,发则肿胀、形若核桃,坚硬如石,俟气消毒散则平复如初、惟戒气怒,不须医治。”常见于单纯肛漏并发感染者。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青带。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即猫须草,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癫病深入于骨者。《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参见癫条。
病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小儿三、五岁或至十余岁,突然发生惊怖,目瞪喘急,涎如拽锯,不省人事,抽搐如潮发作。其症轻则为惊吊;重则为痫病。似即原发性癫痫。
【介绍】:见李惺庵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